時間:2022-07-22來源:趙云經理
這四個中國古人總結的道理,將是你一生巨大的財富!
稻盛先生說:“我認為越是艱難越是競爭激烈的時代,過去圣人們所教導的,正確的為人之道才是最重要的,我年輕時學習了中國圣人們的教導,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稻盛先生的成功就是因為反復閱讀并深刻理解了中國古圣先賢的經典著作,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本文精選了稻盛先生著作中對中國古典著作精髓的理解,希望您品讀完后,能從中受益。
一、《呻吟語》:領導者的重要資質
什么是領導者所需的資質?
中國明朝的呂新吾在其著作《呻吟語》中曾論及領導者所需的資質,他把領導者的資質分為三種: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
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
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我們往往起用那些擁有才能—具有戰略思維,身懷一技之長,巧言善辯的所謂“聰明才辯”者為領導人。
例如,政府往往將那些通過國家公務員一級考試、千挑萬選出來的“秀才”提拔為行政領導。然而,按照呂新吾的說法,這種聰明善辯的才能只不過是第三等資質。
這樣的能力對于擔任一介官吏或許是必要且充分的資質,但若談到領導整個集團,僅有這種聰明才智是不夠的。
就像前面所說的,一個集團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在任何形勢下都能帶領集團走向正確方向的勇氣。
然而,僅有勇氣還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正像呂新吾所說的“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具備膽量和勇氣,對于領導者而言,不過是第二等資質。
領導者的資質中最重要的,是正如呂新吾所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
領導者不能膚淺浮夸,而是要具備深思熟慮、值得眾人信賴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領導者必須是人格高尚的人。
換言之,呂新吾的意思是領導者應當能力、勇氣和人格三者兼具,但如果要按輕重排序,排第一位的是“人格”,第二位的是“勇氣”,第三位才是“能力”。
特別是對于領導眾多部下、身負重大責任的領導者而言,必須不斷提高“人格”,并努力將“人格”維持在高水準上。
對于領導者來說,重要的是:反復學習揭示了正確為人之道的“哲學”,不僅從一般道理上理解,而且要不斷努力將其納入理性之中。
這樣的話,就能修正自己先天“性格”中的缺陷和扭曲之處,從而塑造新的“人格”,也就是“第二人格”。
就是說,只有反復學習正確的“哲學”,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血肉的時候,才能提高“人格”,并將其維持在高水準上。
必須不斷努力,將揭示了正確的為人之道的“哲學”注入自己的理性,將自己的“人格”不斷維持在高水準上。
我已經反復說過了,為了實現這一點,重要的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要嚴格自問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違正確的為人之道,每天反省。這樣的話,就能夠維持高尚的“人格”。
二、《了凡四訓》:惟謙受福
我認為,“謙虛”是人類人格形成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天資。
我們經常說“某某人具有高尚的人格”,當一個人的人性中具備謙虛的美德時,我們便會這樣形容他。
我不僅僅希望已經取得成功的人能夠做到“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還希望所有企業家都能保持謙虛的美德。
不管是處于中小微型企業的創業期,還是處于大型企業的收獲期,這種謙虛的態度必須一以貫之。
我在年輕時,學到了中國古書《了凡四訓》中的名言警語——“惟謙受福”(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一本講述修身治世方式的書。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后改名了凡。該書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的中華文化,一直為各界人士傳誦。——譯者注)。
如果沒有謙虛的美德,就無法獲得幸福;凡是能獲得幸福的人,都必須具有謙虛的美德。
受此教誨,當京瓷公司還只是一家中小企業時,我就非常重視培養自己謙虛的品格。
何況當自己所經營的公司業績出眾、發展壯大時,人往往會變得傲慢自大、得意揚揚。所以越是取得成功的時候,我越是提醒自己勿忘謙虛的美德。
“唯謙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語。我希望大家務必謹記于心,視為準則。
在很多人眼中,世上的成功者似乎都是“踩著別人往上爬”的“強硬派”,但事實絕非如此。
凡成功者,即便心懷熱情和強烈的競爭意識,即便具有“燃燒的斗魂”,但其本性卻是謙虛謹慎的。
謙虛的舉止,謙虛的態度,這是人生在世非常重要的品格。
然而,人一旦取得了成功或是擁有了地位,就往往會忘記謙虛的美德,容易變得傲慢。
我認為,越是春風得意的人,“謙虛戒驕”的美德對其就越發重要。
三、《貞觀政要》:必須先存百姓
經營者自己要學習哲學,通過學習提升心性。同時不僅自己要提升,而且要給員工們講述哲學,要做出努力,讓哲學為公司內的員工所共有。
為了實現崇高的企業目的,我準備以這樣的思維方式、以這樣的哲學來經營企業。必須在公司內講這樣的話,哲學必須與員工共有。
就是說,為了能與員工心心相通,在確立了企業的“愿景”“使命”之后,接下來經營者需要做的,就是講述自己的哲學,與員工們共有這種哲學。
人為什么而活、為什么而工作,我對人生是這么思考的,我打算這樣度過自己的人生,我希望與大家一起以這樣的態度來度過人生。
經營者的這種思想、人生哲學,在講述企業的目的、使命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流露出來,也必須流露出來。
為了有資格講述這種普遍性的哲學,經營者自己一定要不懈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心性。在企業剛創建的時候,經營者的心性不高、器量不大,這沒關系。
但經營者不進步,企業就不能發展。經營者必須努力學習正確的哲學,拓展自己的器量。
在跨越了“創業”這座高山后的經營者,為了“守業”,為了讓企業進一步成長發展,必不可缺的就是,經營者自己一定要掌握這種高邁的哲學。
教會我們懂得這一點的,就是中國的悠久歷史。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充滿著先人的睿智。
特別是“草創易,守成難”這一句著名的格言,告訴我們維持組織的繁榮有多么困難。這句話出自記錄唐太宗和他的侍臣對話的《貞觀政要》這本書。
唐太宗,正如大家所知,他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明君,他在距今約1400年前,創造了名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我認為,這個盛世的背景,就在于唐太宗自身的治國態度,那就是不斷提升自己作為領導者的人格。
唐太宗在《貞觀政要》中說道: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就是說:“站在統治國民立場上的國家領導者,最首要的,是對國民大眾必須持慈悲之心,必須珍惜和愛護國民。”
唐太宗講的為政者之道,與我所講的“大義名分”是相通的。唐太宗自己表述了政治的目的、意義就在于謀求“國民的幸福”。
同時,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的目的,關鍵莫過于為政者自身必須持有高邁的哲學。
唐太宗告誡侍臣:
“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就是說:“希望你們這些高級官員一定要去除私心、抑制利己之心,為社會盡力,務必貫徹正確的為人之道。”
企業家在揭示崇高的經營目的、使命的同時,在親身實踐為達到這種目的、使命所需要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同時,你們一定要做出努力,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目的、使命和哲學。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員工們看到,作為經營者你自己真心實踐這種高邁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不管你宣講多么高邁的哲學,如果你不去實踐,缺乏實踐的意志,自己的言行與這種哲學背道而馳的話,那么,任何一名員工都不會真心聽取經營者的說教,更不會發自內心地想要去付諸實踐。
經營者必須不斷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率先垂范,努力實踐哲學,每天反省,持續提升人格。
那么,看到經營者這種認真的態度,員工們也就會自覺地去實踐哲學。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順利發展。
四、《陰騭錄》:因果報應法則
命運不是宿命,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加以改變——這不是我隨便想象的。
而是安岡正篤先生閱讀中國古典《陰騭錄》時學到的道理。安岡先生是一位對許多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都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
《陰騭錄》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紹了袁了凡這個人物的故事。
袁了凡出身醫生世家,幼年喪父,由母親撫育,為繼承家業少年了凡正在學習醫術。某日有一老人突然來訪。
老人對了凡說,我是研究理法(易經)的,現奉天命,特來向你傳授易學真髓。老人還對了凡母親說道:
“母親或許期望這孩子將來也當醫生,但他不會走這條路。他長大后會接受科舉考試,會當上官員。”
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運作了種種預測:不僅說了凡很有出息,年紀輕輕就會當上地方長官;結婚卻無子,53歲時亡故等等。
后來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了凡當了地方長官后,有一次去拜訪一家禪寺,與那里的一位有名的禪師一起打坐。
那位禪師看到了凡打坐時神清氣閑、無思無念,非常佩服,問道:
“你坐禪時毫無雜念,很了不起。敢問你曾在何處修行?”
了凡回答自己并無修行的經驗,并說起了少年時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我走過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歲我就將死去,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所以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煩惱。”
不料,那禪師聽罷怒喝道:
“本以為你是一個人物,這么年輕已經達到了參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個笨蛋。難道順從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命運雖屬天賜,但絕不是不可改變的,它可由人力來改變。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運,向更美好的方向轉變。”
禪師解釋了因果報應的法則,了凡聽得非常認真。此后了凡一心積善,不做壞事。
結果據說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壽命也大大超過了老人預言的53歲,最后壽終正寢。
就這樣,由上蒼決定的命運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變。
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因果報應的法則,以此來扭轉我們與生俱來的命運。
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為因,而必生其果,你對所生結果如何應對,又成為因,又必有所果。這種因果規律不斷循環,構成我們的人生。
我曾提出“心不喚物,物不至”。就是說,我們的人生,由我們內心不斷的思索描繪所形成。這個結論也是基于因果報應的法則。
中國古典著作《易經》有句話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
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中國的先賢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曾向大家介紹過安岡正篤先生著的《命運和立命》這本書,這本書對年輕的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書中說,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如果多做好事、善事,那么家人、家族有好報不必說,這種好報還會貫穿你的一生。
六項精進的第五項是:“積善行,思利他”。這一點我曾多次向大家強調過。
利他的行為,就是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非常重要。因為,這種行為,一定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幸運。
我相信這個法則,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努力實踐這個法則。
多做好事,就能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使自己的工作朝著好的方向轉變,這是我的信念。
一味地積善,就是說,為他人、為社會竭盡全力,這是使人生、也使經營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的唯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