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7-10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用良知去為人處世
王陽明曾經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心學曾經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不論是在明清以前的中國,還是在近代以來的日本,這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顧名思義,心學就是研究“心”的學問。一個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的多寡和事業的大小來衡量,但是一個人活得幸不幸福,卻很難用外部指標去判定,只能由每個人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01、以良知,破除心賊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即是“七情六欲”。雖然難,王陽明還是給出很多心法。
首先是七情,哀傷憂愁是最容易犯的。
人生難免不如意,人們很難保持平衡的心態。心學的觀點不同于朱熹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七情是人心與生俱來的,所以它存在是合理的。只是應該用良知來清醒的認識它們,不要反被它們控制。
如果良知是太陽,七情就是浮云。太陽是移動的,只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即使烏云密布,還是能看得清。這就是良知的妙用。
即對于七情,不需要全部從心中驅趕出去,而是要掌握好一個度,學會修心煉心,不斷磨練。
而世人常對這種“修行”存有誤解,以為只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至少是遠離塵囂、參禪打坐才叫修行。
事實上,修行的正確理解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置身在復雜的環境下,不斷與他人、社會互動,一個人才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方面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修正。
02、依良知,去除私欲
心中另一個賊,則是私欲。
什么是私欲?超過生存基本需求的就是私欲。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一個人如果沒有欲望,和咸魚有什么分別呢。問題是欲望必須控制在合適的度內。
人都喜歡追逐虛名,這是“表現欲”的極端。而貪慕虛名的最終目的則是獲得利。這就是為什么老祖宗把“名利”放在一起的緣由。人貪圖名利,眼睛直盯著名利,必然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
王陽明說,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了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過度追求“名”,就會把“實”忽略,名不副實,活著的時候還可以彌補,如果死了那就來不及了。
03、循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強調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知即良知。致良知的良知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良知,而是個人的行為準則。
“致良知”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他就是天理,致我心得良知于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歡喜。
“致良知”聽上去如此簡潔,而效果如此神奇,但是正因為致良知如此簡潔,很多人會不太重視,走向歧路。依我們之見,無非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這有什么難的?
可是人人都明白,但很少人能做到。一件壞事,良知明明告訴你不要去做,可是無數人還是違背了。原因就是知行不一。
網上曾有一個視頻,一個女子過馬路被出租車撞倒,出租車逃逸后那么多人路過卻沒有伸出援手,導致一分鐘后被另一輛車碾壓。
網友一邊譴責遠光燈的危害和出租司機的逃逸,更多的是譴責路人的冷漠。評論里有一句話特別令人深思:“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到底是路人不上網,還是網友不出門?”
熱心網友,冷漠路人,是當今的怪現象。但這兩個群體真就那么涇渭分明嗎?其實不見得。網友之所以變成路人,是因為知行不一罷了。
在做決定時,良知第一判斷是要救人,但是接下來各種私欲蒙蔽了良知,會不會被訛上?救了人會不會發生什么其他不可預知的事?我有事情要做,讓別人去管吧。
結果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視而不見。這一刻起,這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
晚年陽明先生提出了著名的良知四句教,教人知行合一:“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就是心本來是沒有善惡的,遇到事情時,意念會萌生出很多想法,而只有靠良知能夠分辨是非善惡。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善去惡。
這就是致良知的步驟,簡單易行。要做到,卻不容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踐行,這些大道理,它才能化為我們生命的養料。
愿你我以良知御心,知行合一,篤行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