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4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人心都是相互的,想被人幫,就先去幫人;想有傘用,就先給人傘。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真心暖人,方得真情。
當我們在他人委屈的時候周全左右,他人也會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提燈指路。
問心無愧是善良。讓我們都心存善念,一起微笑著走過四季。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活法》、《對話稻盛和夫:人的本質》、《活法伍:成功與失敗的法則》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閱讀后能對您有所裨益:
一、主宰人生的兩只看不見的手
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見的手所主宰,這無形之手有兩只。一只叫命運。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帶著各自固有的命運。命運的來龍去脈難以知曉,但是我們的人生卻處在命運的引導或影響之中。
有人對此持有異議,但我卻認為,命運的存在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我們確實被某種超越自己意志和愿望的命運之神所支配,它把我們的喜怒哀樂拋在一邊,猶如奔騰的江水,裹挾著我們,一刻不休,滔滔流入大海。
那么,我們在命運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嗎?那也不然。因為還有一只無形的大手在駕馭我們的人生,它叫“因果報應法則”。
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生善果,惡因得惡果,因果規律,單純明快。
我們身上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這原因不是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為因,而必生其果,你對所生結果如何應對,又成為因,又必有所果。這種因果規律不斷循環,構成我們的人生。
我曾提出“心不喚物,物不至”。就是說,我們的人生,由我們內心不斷的思索描繪所形成。這個結論也是基于因果報應的法則。
因為我們心中的思維、基于思維的行為,就是種子,它必然結出相應的果實。
我強調了磨煉心志、提高心性的重要性,原因也無非是這個因果法則。遵循這個法則,磨煉了心志、提高了心性,就能帶來美好的人生。
命運和因果,這兩項重大的原則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命運是經紗,因果報應法則是緯紗,兩者交織而成人生之布。
人生超脫命運的軌跡,那是因為因果法則這個力量在發揮作用;而另一方面,善行有時并不立即產生善果,那是因為命運的力量在干擾。
在這里,關鍵的是因果報應的法則要強于命運的法則。
主宰我們人生的這兩種力量之間也存在著力學上的關系,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過命運的力量。
正因為如此,我們運用因果報應的法則,甚至可以扭轉我們與生俱來的命運。
所以,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變命運的走向,使命運向好的方面轉變。我們人在受命運支配的同時,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懂因果,就能改命
命運不是宿命,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加以改變——這不是我隨便想象的。
而是安岡正篤先生閱讀中國古典《陰騭錄》時學到的道理。安岡先生是一位對許多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都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陰騭錄》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紹了袁了凡這個人物的故事。
袁了凡出身醫生世家,幼年喪父,由母親撫育,為繼承家業少年了凡正在學習醫術。某日有一老人突然來訪。
老人對了凡說,我是研究理法(易經)的,現奉天命,特來向你傳授易學真髓。老人還對了凡母親說道:
“母親或許期望這孩子將來也當醫生,但他不會走這條路。他長大后會接受科舉考試,會當上官員。”
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運作了種種預測:不僅在幾歲時參加什么考試,在多少人中排第幾名,而且說了凡很有出息,年紀輕輕就會當上地方長官;結婚卻無子,53歲時亡故等等。
后來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了凡當了地方長官后,有一次去拜訪一家禪寺,與那里的一位有名的禪師一起打坐。
那位禪師看到了凡打坐時神清氣閑、無思無念,非常佩服,問道:“你坐禪時毫無雜念,很了不起。敢問你曾在何處修行?”
了凡回答自己并無修行的經驗,并說起了少年時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我走過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歲我就將死去,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所以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煩惱?!?/p>
不料,那禪師聽罷怒喝道:
“本以為你是一個人物,這么年輕已經達到了參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個笨蛋。難道順從命運就是你的人生?命運雖屬天賜,但絕不是不可改變的,它可由人力來改變。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運,向更美好的方向轉變?!?/p>
禪師解釋了因果報應的法則,了凡聽得非常認真。此后了凡一心積善,不做壞事。結果據說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壽命也大大超過了老人預言的53歲,最后壽終正寢。
就這樣,由上蒼決定的命運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變。
只要堅持思善行善,因果報應的法則就會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就能超越命運,度過更美好的人生。
安岡先生說這就叫做“立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相信這一法則的人并不多。多數人認為它不符合科學而付之一笑。對照近代的所謂理性,命運之說歸于迷信一類。
而因果報應,就像騙小孩說“做壞事會遭報應的”被看作一種低級的道德教育的手段。而憑今天的科學水平,還無法證明因果報應這只無形之手的存在。
如果一做好事立即就有好的結果出現,人們或許很快會相信因果法則的靈驗。但原因馬上連著結果,今天做好事,明天就見好結果,這樣的情形很難出現。
另外,因果關系很少以一目了然的形態出現,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明了,也不是B這個結果,一定由A這個原因決定。為什么呢?
前面已經分析了,因為我們的人生是由命運和因果報應兩條法則互相交織而成的。
這兩者互相干涉,比如當命運非常惡劣時,做一點好事,并不會出現好的結果,因為僅有的一點善行為強勢的厄運所淹沒。
同樣,當好運非常旺盛時,稍稍做點壞事,也不會馬上出現惡因招惡果的情形——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
三、不必擔心結果,因為因果必報
看不清因果報應這條法則,不肯輕易相信它,這是因為你只從一個短的時段來觀察事物。某種思想和行為要作為結果呈現出來,需要相應的時間。
在兩年、三年這樣較短的時段內,結果往往還出不來。
但是從20年、30年這樣的長時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自我開始創業以來已有40多年,這期間,我見識了各種人物的興衰起落。
從30年、40年這樣的時段觀察,幾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與他們平日的行為和人生態度相一致的結果。
從長遠看,誠實的人,堅持行善積德的人不會總是倒霉;而懶散的人,不負責任的人也不會一直榮耀。
確實,有人干了壞事卻未見惡報,因為他運勢尚佳或僥幸逃逸;有人做了好事卻未見善報,因為他一時時運不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狀況逐步修正,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大家各得其所,進入他們應有的境遇。
原因和結果之間,簡直可用等號連接,原因和結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
短期來說或許不盡然,從長期看,善因結善果,惡因招惡果,因果報應準確無誤。
京瓷在幾年前,為救助陷于經營困境的復印機廠商“三田工業”,設立了“京瓷美達”,著手公司的重建工作。后來該企業業績顯著改善,巨額債務的償還時間比原計劃大大縮短,現在該企業已經成為京瓷集團重要支柱之一。
在重建過程中,一位擔任過京瓷信息機器部本部長的人物起了關鍵作用。他擔任“京瓷美達”的社長,負責重建工作。而在很久以前,他當過一家新興通信設備企業的車間主任。
那家企業當時因行業景氣、產品熱銷而迅猛發展,但潮流一退,業績一落千丈。接受該企業的請求,京瓷伸出援手,將該企業納入京瓷集團。這已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
企業更新重建本來就是件辛苦的事,加上員工中有一部分過激派的工會成員,他們提出了各種非分的要求,甚至闖進我的私宅,誹謗中傷,讓我很不愉快,京瓷也受到了傷害。
本意是救助陷于絕境的企業及其員工,反倒要遭受這種煎熬,我只好拼命忍耐。但過了不久,多數員工終于理解了我的好意,開始感謝京瓷和我的幫助及救援。
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剛才提到的“京瓷美達”的首任社長,他曾是被救助的對象,這次站到了救助他人的一方。此人感觸良深:
“一個被救助的人,現在成了救助別人的人,我感悟到一種命運的輪回。當初受到的恩惠,如今通過重建 ‘京瓷美達’的機會,得以回報,我感到由衷的喜悅?!?/p>
聽到這話,我深有感慨。
從長期看,因果確實在循環,善行不會以惡果告終。雖然一時遭到誤解,日子不好過,但企業再建成功,最終受到員工的感謝。我深信,善的循環之輪還將繼續擴展。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應長”。中國明代的《菜根譚》中有這樣的句子。
意思是,行善沒有見到報答,好比草叢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樣茁壯成長。
因果必報,但需要時間。記住這句話,不要因為一時不見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積德,堅持不懈。
四、有愛便能生智慧
從赤手空拳創辦了京瓷開始,至今已經有50年。在這50年中,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
我原本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但在這50年的打拼中,心中卻沒有絲毫疑惑不安,完全是有如輕車熟路般地從容走到了今天。盡管中間也曾有過勞累和辛酸,然而這半個世紀的一切對于我而言過得是如此自然而然。
我經常會告訴后輩們說:
我就像是在濃霧中登山一樣,當云霧散盡再回首眺望時卻發現,自己一路走來的山道兩旁都是萬丈深淵,而山道的寬度恰好只能容納一人通行。這時,人一瞬間驚悚得汗毛倒豎,暗自慨嘆自己剛才在濃霧當中沒有踏錯過一步。
也就是說,雖然在山道上攀登時確實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卻不曾有過任何恐懼。完全是一種按照既定路線走就好的感覺。
我創辦第二電電也是這種感受。談起這段歷程,周圍的人都常常問我:“是不是遇到過各種巨大的艱難險阻?”
這讓我想起當時曾在京瓷董事會上說過的話:“為了降低日本民眾的通信費用,必須有人挺身而出為之奮斗。如果沒有人愿意來干的話,那么我來干。但是我們也有可能因此將會虧掉1000億日元的資金,我希望能夠得到你們大家的理解和原諒?!?/p>
艱難險阻都在眼前,然而我自始至終心中都沒有過任何不安,因為我心中懷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和明確無誤的利他目標。
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并非是憑借自身能力,而是在某種存在的導引下才一路走到今天的。
由于我從來沒有過實際感受,因此不是很習慣神靈這種稱謂,但是我又確實感覺自己得到了如這個大宇宙的創造者那樣的一種偉大存在的導引。
我一直都告誡他人:“以善念善心為本,人生必然成功?!碑斎唬饪窟@些動聽的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配之以要讓自己周圍的人都獲得幸福的利他心愿。
我還經常講:“只要全力以赴,在歷經艱辛后,凡事必能無憂遂愿”。這也是同一個道理。
“有愛便能生智慧”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以愛為本,那么真實的智慧也就無從產生。
就如大學里,那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雖然有知識有學歷,但他們卻沒有辦法完成具有獨創性的研究。
凡是那些真正能夠實現創新型研究的學者,他們的人格也基本上都令人尊敬,這是因為他們的心底有愛——一種為世人的利他大愛。
有宗教家說過:“你當下周圍發生的事情全都是你心性的映射?!币簿褪钦f,是你的心和念頭創造了這個世界。
五、以善念為人生之本
為了能夠獲得一個精彩的人生,我們就需要明白“心態決定人生”這個重要的“真理”。
活躍于19世紀后半葉的美國啟蒙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特賴因(Ralph Waldo Trine)曾經說過,“任何思想都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并且還能夠吸引來與之共鳴的其他思想?!?/p>
當我們心存善念時,這就將化為一股善的力量,并給我們帶來善的結果。
但是,如若我們心存邪念,那么這又同樣會變為惡的力量,并為我們招致惡果。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的一點就是,自己心中究竟具備的是怎樣一種“念頭”?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那么我們就必須以善念為人生之本。
但是,善念又為什么能夠給我們帶來善果呢?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原本就充滿了善意。
之所以說這個宇宙充滿了善意,是因為在我們這個宇宙當中,到處都洋溢著令萬物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美好意念。
只要我們相信并共有這種美好意念,并能夠與這股充滿關愛的宇宙意志的脈動合拍,那么我們將必然收獲到與之匹配的回報。
正如“有舍就有得”和“好心有好報”這些老話所說的一樣,關愛具有偉大的力量,今天你付出去的一份愛心,最終必然又會回饋回來,給你自己也帶來幸福。
六、行善不求回報才是真善
中國有句古話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意思就是說,積善行的家庭必然會因此惠及子孫后代。這種說法并非毫無根據,而是人類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得出的總結。
不管我們與生俱來的命運如何,一個人的命運終究會根據他的所作所為而發生變化。
也就是說,只要不斷行善,人生必定會向好的方向轉變。即便當下還不是這樣,但是這種轉變遲早必將到來。
而且,不管我們行多少善事,都不要期許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能夠得到報償。我們應該不圖回報,奉行善事,這完全就是一種無償行為。
總而言之,“利益他人最終也會利益自己”的念頭本身就在期待得到回報,這實際上屬于是利己的念頭。
當我們行善事時,不應企求回報。
可是當我們不計回報,一心行善時,往往在不經意間卻會發現事情的進展意外的順暢。
下一篇:謹獨,以嚴心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