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6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一個領導者能帶領企業走向未來,也能使企業陷入萬丈深淵。
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卻很難折斷,這個道理我們聽了很多年,但放在企業當中,還是有很多老板不能深刻體悟。
領導者自身的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資質,一個合格的領導者無時不刻在思考怎樣可以讓每一個員工對公司效益更大化,從而提高企業效率。所以想要帶領企業越來越好的發展,領導者就需要具備很多資質。
什么是領導者所需的資質
呂新吾在《呻吟語》中曾談論過領導者所需的資質,在著作中他將領導者的資質分為三種:1、深沉厚重;2、磊落豪雄;3、聰明才辯。 在大多數企業中,往往都是具備戰略思維、能言善辯、有技能的人作為領導者,但根據呂新吾的看法,這種領導者只不過是第三等資質。 僅僅具備第三等能力對于領導整個集團來說是不夠的。正如前文所言,一個集團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在任何形勢下都能帶領集團走向正確方向的勇氣。然而,僅有勇氣還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領導者,磊落豪雄不過是第二等資質”。 領導者的資質中最重要的是“深沉厚重”。領導者不能膚淺浮夸,而是要具備深思熟慮、值得眾人信賴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領導者必須是人格高尚的人。 換句話說,呂新吾認為領導者應當兼具人格、勇氣和能力,并且量級也要按此排序。
身為經營者,叛變的基準是什么
除了呂新吾的三點之外,稻盛和夫認為領導者要在此基礎上兼具制定愿景和目標,并且目標愿景要建立在使命的基礎上。換言之,公司或部門必須明確“使命”。 企業的目標是永續發展,那么領導者就該絞盡腦汁思考,不斷刨根問底,從而明確制定出讓人人共鳴、具備大義名分的“使命”。而且,領導者必須擁有明確的判斷基準,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創業之初,稻盛和夫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身為經營者,應該以什么基準進行判斷”,因為當時京瓷的一切都必須由稻盛和夫發號施令,雖然公司規模尚小,卻時刻有一堆事務等著他做判斷,一旦做錯一個決定,京瓷就將消失。 作為一個27歲的年輕人,稻盛和夫不具備任何經營企業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根本沒有判斷的基準。苦苦思索后,他決定回歸原點,把做人的道理當作判斷基準。 稻盛和夫決心將“作為人何謂正確”當作經營的判斷基準,并一心一意地貫徹執行這些原理原則。 這個判斷基準看上去小學生都懂,但思考一下,京瓷不就是靠著這樣一條基準得到了永續發展嗎?
誰都能懂的人生方程式
稻盛和夫常常想,自己不過是個鄉村大學畢業的人,白手起家進行創業,和那些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在一起共事,該如何提升自己呢?于是他發明了一個方程式: 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稻盛和夫解釋說,人的一生及事業的結果取決于“能力”“熱情”和“思維方式”這三要素相乘的結果,即人生和事業的結果取決于這個人擁有的“能力”,對人生和事業的“熱情”,以及以何種“思維方式”對待人生和事業。 稻盛和夫提出領導者首先要有“能力”,必須具備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此外,擁有健康的身體也是“能力”的一種。 但我們常常見到意中人,能力很強,卻不肯認真踏實地付出努力。有的人雖然不夠聰明,但肯付出努力,對工作充滿“熱情”。 “能力”與“熱情”的分值范圍為0~100分,而且它們之間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的關系,其結果對人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按照這個思路,即使能力并不出眾,但只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有可能超越能力優秀的人,獲得優異的成果。 在這里,還需要考慮“思維方式”這一要素。思維方式的分值范圍為-100~+100。因為是乘法,所以一旦思維方式為負,哪怕只是極小的負值,其人生和工作的結果便立刻變為負數。 這么一來,“能力”和“熱情”的數值越大,結果的負值反而變得越大。換句話說,這一方程式充分體現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不論一個人準備怎么度過自己的一生,都必須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稻盛和夫并不認為思維方式是固定的,每個人的想法都是自由的,但由此產生的好或苦果也必須自己來承擔。但稻盛和夫還是殷切的希望人從年輕時就有必要探求人生中應具備的思維方式與哲學。 稻盛和夫將作為人應該做的事情總結為了“京瓷哲學”,同時向員工反復講述,努力共有。總有人認為這是對思想的鉗制,稻盛和夫也明白想要讓員工認同、接納這些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我們可以用“登山”來比喻“應該擁有怎樣的思維方式”。如果要爬附近的低矮山丘,只需以郊游的心態,身穿常服,腳穿運動鞋就能實現。 可若想征服阿爾卑斯之類的雪山,就必須配備相應的裝備,更不要說攀登珠穆朗瑪峰了,那更必須身懷攀巖技術,配備各種各樣的裝備,接受嚴格的訓練。 正如攀登的山峰不同,需要的準備工作和裝備也不相同,一個人追求的人生、經營目標不同,他所持有的“思維方式”的境界也截然不同。 換句話說,企業追求的目標越高遠,員工需要持有的思維方式越高遠。先確定追求的“目標”,然后才能確定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思維方式”。 京瓷一直以來都在制定高目標,因而在公司步入正軌之后,稻盛和夫也一絲不茍地貫徹清教徒般的“思維方式”。為此他還遭受過媒體記者的中傷,說“京瓷瘋了”。 同時,也有的經營者說:“快樂工作、輕松經營是我們公司的風格。稻盛先生的經營風格太清苦、太苛刻,還是我們這種輕松愉快的公司能讓員工感到心情舒暢。” 對這種批評稻盛和夫根本不去辯駁,因為他所追求的企業和那些追求活得輕松愉快、同時在經營中也奉行輕松愉快風格的人截然不同。 稻盛和夫追求的目標是開拓一個從未有人涉足的、全新的精密陶瓷世界,讓京瓷成為世界第一的陶瓷公司。 要想成就這樣的企業,光靠嘻嘻哈哈、輕描淡寫的思維方式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難免選擇飽嘗艱難困苦的道路。
領導者必須具備崇高的境界
不管是創業型企業,還是歷史悠久的老牌企業,其領導者都往往具備卓越的“能力”,擁有火一般的“熱情”。 而且,起初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并不差,因此他們才能獲得巨大成功,企業也得以發展壯大。 然而,當成功之后,他們往往沉湎于地位、財富、榮譽以及對親朋好友的私人感情之中,其身為領導者的思維方式逐漸變質,最后為企業扣下沒落的扳機。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叩開成功大門的是領導者,導致企業沒落的也同樣是領導者。
如前面所述,只要愿意承擔后果,一個人選擇怎樣的思維方式是他的自由,但唯有以企業經營者為代表的集團領導者不能有這種想法。 領導者的思維方式不僅僅影響個人,還關系到員工甚至社會的命運。因此,統帥集團的領導者絕不可以認為選擇怎樣的思維方式是自己的自由。 為了集團的幸福、社會的富裕,擁有高尚深遠的思維方式是領導者的義務。 在企業中,不單是高層,即便是團隊的領頭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
中國有句古話叫“惟謙受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謙虛才能令人幸福和幸運。失掉謙遜之心,是人生和經營的最大損失。即使成功,也要知足,不忘謙虛,必須因為自己的幸福而對周圍人常懷感謝。同時,為了讓他人幸福而奉獻的“利他之心”,這一點也十分重要。 當自己獲得成功、春風得意時,只要擁有“利他”思想,就絕不會為人生埋下沒落的導火索。(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