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來源:趙云經理
稻盛和夫告訴管理者培養下屬的四條好建議
導讀對于管理者而言,一定要學會如何管理團隊,帶領團隊共同達成目標。管理者需要不斷自問:“我怎么做才能幫助下屬順利工作并得到成長?”
關于管理者如何培養下屬,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經營十二條》、《京瓷哲學》、《干法》中的精彩內容,希望閱讀后能對您有所啟發:
管理者一定要給下屬提供清晰的方向與努力的目標。不僅是企業整體目標,還要有清晰的部門以及個人的目標。
很多員工不能符合企業的管理要求或者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因為員工沒有清晰的目標。(以下為原文內容)
設立具體的目標,所設目標隨時與員工共有。
比如,企業今年的年銷售額目標是1億日元,明年要達到2億日元。
用具體的數字明確地表述目標。不光是銷售額,也包括利潤,都要建立明確的目標,并用具體的數字表示。而且這種目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必須明確。
所謂空間上明確,即目標不是全公司的一個抽象數字,而是分解到各個部門的詳細資料,現場最小的組織單位也必須有明確的數字目標。再進一步,每一個基層員工都要有明確的指標和具體的目標。
所謂時間上明確,即不僅要設定年度目標,而且要設定月度目標。月度目標明確了,每個人就能看出自己每一天的目標。員工們明白自己每一天的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就必須設定明確的目標。
每位員工努力完成任務,各個部門就能達成目標,公司整體目標也自然達成;每天的目標達成,假以時日,月度、年度的經營目標也自然達成。另外,目標明確,就可與員工共有目標。如果目標不明確,即經營者不能指明公司的前進方向,員工就會無所適從或各行其是,行動方向混亂,結果力量分散,組織的合力就無從發揮作用。
但是,我并不主張制訂長期的經營計劃。在經營這個領域,不少人主張必須依據企業經營戰略,制訂5年甚至10年的中長期計劃。但是,我從不制訂長期計劃。因為即使制訂長期計劃,也幾乎不可能達成。其間必有超出預想的市場變動甚至不測事態發生,計劃本身便會失去意義,或向下修正,或不得不放棄,這類事司空見慣。
不嚴肅、無把握兌現的所謂計劃,還是不制訂為好。員工見多了這樣的計劃,會產生“反正完不成也沒關系”的想法,甚至漠視計劃。
一旦經營者再次制定經營目標,員工反倒失去向高目標挑戰的熱情。更壞的是,銷售目標沒達成,費用和人員倒按計劃增加了,即銷售額下降,費用增加,經營吃緊,日子變得難過。
因此京瓷從創立起,一向只制訂年度經營計劃。三五年后的事,誰都無法正確預測。1年的話,基本還能看清楚。然后將年度計劃細分,變為每一天的目標,千方百計,不達成不罷休。
以今天一天的勤奮,完成今天的任務,就能看清明天;以本月一月的勤奮,完成本月的任務,就能看清下月;以今年一年的勤奮,完成今年的任務,就能看清明年。日復一日,切切實實達成每一天的目標,這至關重要,目標是否明確也很重要。
經營顧問們瞧不起這一套,“這豈能成大事!”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但是,我只設定短時段的具體目標,付諸實行,完成;接著設定下個短時段的明確目標,再實行,再完成。周而復始,貫通始終,就這樣,事業年年歲歲增長、發展不停。
人往往樂于維持現狀而不喜變革。
但如果只安于現狀,不向新的事物或困難的事情發起挑戰,就意味著已經開始退步。
所謂挑戰,就是制定高目標,在否定現狀的同時不斷創造新事物。
京瓷當時租用位于京都市郊、中京區西京原町的一家配電盤廠倉庫,開始了創業,員工只有28名。
當時,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向員工們說:“我們要成為西京原町第一的企業!達到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瞄準中京區第一;達到中京區第一以后,就要爭取京都第一;達到京都第一以后,就要爭取日本第一,再然后,當然就是要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實際上,不要說世界第一了,即使是要達到西京原町第一也絕不是什么簡單的事。
西京原町雖然并不是一個很大的街區,但當時已經有了非常出色的企業。從西京原町火車站到京瓷所在地的沿路上,有一家京都機械工具公司,生產修理汽車時用的扳手、扳鉗等工具。當時汽車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因此,這個工廠從早到晚都機器轟鳴,生機勃勃。
一個比京瓷不知大多少倍的企業還這么努力,我們要成為“西京原町第一”,談何容易!
然而,我仍然會不停地和員工們講“要成為西京原町第一”的目標,而且,“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成為中京區第一”—我堅持向所有京瓷人描繪更大的夢想。
中京區當時已經有了京都有代表性的企業—島津制作所。這家企業近年還出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非常有名。要成為中京區第一,就必須超越島津制作所。
當然,說這些都沒有確鑿的把握,而就當時京瓷的規模和實力來說,設立這樣的目標簡直是自不量力。
然而,縱使是自不量力的夢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標,還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這個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在同仁面前展示這個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
縱使是自不量力的夢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標,還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這個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在同仁面前展示這個目標。
為什么?
因為人本來就具備使夢想成真的巨大潛力。
“要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在不斷堅持這個想法的過程中,不知從何時起,你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員工們也一樣,會在不知不覺中和你一起共有這個似乎“荒謬的”目標,并為此每天都付出無盡的努力。
這種每天努力的積累,使我們京瓷公司達到了創業時誰也不曾想到的極高境界。高目標就是促使個人和組織進步的最大動力。
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做不好工作,必須與上級、部下,以及周圍的人互相配合,齊心協力,工作才能做好。
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首先要主動積極地尋找并承擔工作,這樣,周圍的人自然而然就會來協助你,你就能“在旋渦的中心工作”。
公司里到處都翻卷著工作的旋渦。如果總是以別人為中心,自己只是在外圍跟著打轉,自己總是處在協助的位置,那就體會不到工作真正的樂趣。
在工作中,自己要成為旋渦的中心,積極地把周圍的人卷挾進來。
我時常鼓勵員工成為旋渦的中心。
在公司,會遇到各種工作課題。比如重視員工教育,提高員工素質等。有的課題分工并非涇渭分明,而是與各部門相互關聯——到底該由總務部牽頭?還是由人事部牽頭?這種“曖昧”的情況時有發生。
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財務、總務和業務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和分工,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并不少見。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亟待解決的問題,公司里肯定會有“好事者”牽頭:“大家下班后集合一下,社長上次說要‘通過員工教育來提高員工素質’,咱們到時候討論一下。”
牽頭者并不一定只限于年齡較大的資深員工,也有勇于召集自己前輩們的年輕員工。
大家聚集在牽頭者的周圍,便形成了“旋渦”。一個課題對應一個“旋渦”。如果一家公司到處都有“旋渦”在轉動,那么這家企業一定是一家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企業。
“如果一直傻愣著,就等于把主動權拱手讓給了部下和后輩,而你自己就只能不停地跟著別人轉。要讓自己成為中心人物,使周圍人為你所用。”
對于遲遲不卷起“旋渦”的老員工,我經常會用這樣的言語來激勵他們。
不應該通過命令來指揮別人,而應該主動提出問題,使周圍人自然而然地聚集起來,從而形成“旋渦”。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這樣的企業文化。
比如,一家公司面臨“今年要實現銷售額翻倍”的目標。這時候,一名剛進公司不久的年輕員工對科長說:“科長,社長說今年要實現銷售額翻倍。咱們大家找個時間聚聚,討論一下具體的實現方式吧。”這么一來,他實際上就成了該項目的領導。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出于主人翁意識,任何企業都少不了這種能夠成為旋渦中心的人。
所以,我總是對員工頻繁強調:“要成為卷起旋渦的人。只有這樣的人多了,公司才能發展壯大。”
是否被團隊成員信任是管理者能否發揮作用,帶動大家的關鍵。(以下為原文內容)
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同甘共苦,我們一貫重視這種家族式的信賴關系。
這是京瓷員工攜手并進的出發點。這種家族式的關系,使員工們互存感謝之心,相互體諒,建立起彼此信賴的關系,成為做好工作的基礎。
正因為像家族一樣,當同事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能夠無條件地互相幫助,甚至個人的私事也能像家人那樣相互交談。
在創業初期,我曾非常迷惘,不知道該如何經營企業。當時沒有什么可依靠的條件,我的技術實力還處于平庸水平。公司資金也只有合伙人拼湊的300萬日元和他們向銀行借的1000萬日元。
在那樣的狀況下,我拼命尋找能夠依靠的“救命稻草”。通過反復思索,我覺得只有團結全體員工,依靠“人心”去開創事業。
但僅靠“人心”這種抽象概念,還是讓當時的我感到不安,于是我又想:“最能團結和凝聚人心的因素是什么?”最后,我想到了“家族的紐帶”。
父母與孩子,兄弟與姐妹,即便利益關系發生沖突,彼此還是會互相幫助。因此,我開始倡導大家族主義的經營方式。
然而,企業與家庭的性質截然不同。企業家對于公司的責任是有限的;而家庭成員之間“血濃于水”,具有“生死與共”的無限責任。即便如此,為了撫平當時自己心中的不安,我仍然向員工大聲宣布:“咱們要以大家族主義開展經營。”
在創業初期,我對企業經營一竅不通,心生煩惱和怯意,于是拼命尋找寄托,結果便有了大家族主義的想法。追本溯源,這原本是我為了樹立企業家自信的一種手段,但如今回想起來,自己的確是“歪打正著”。
我認為,企業規模越小,就越應該導入這種經營思想。
上一篇:稻盛和夫-好的意愿成就美好的人生
下一篇: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