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來源:企業(yè)管理智庫
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張愛玲《半生緣》
某個時期,某個社會,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壞不到哪里去。
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記了自己是中年。
忘記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慘重的損失。
中年人不懂得自立,是悲劇
中年是對青年的延伸,又是對青年的告別。
這種告別不僅僅是一系列觀念的變異,而是一個終于自立的成熟者,對于能夠隨心所欲處置各種問題的自信。
在中年,青澀的生命之果變得如此豐滿,喧鬧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華貴,沉重的社會責任已經溶解為日常的生活情態(tài)。
然而,到了該自立的年歲還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這是中國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劇。
天天期待著上級的指示、群眾的意見、家人的說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這是尚未精神斷奶的標志。
最可怕的是,誰也沒有斷奶,而社會上又沒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開始了對各種偽劣飲料的集體吮吸。
在一片響亮而整齊的吮吸聲上面,是那些爬滿皺紋卻還未蒼老的臉。
中年人,要在精神上斷奶
中年人的當家體驗是最后一次精神斷奶。
你突然感覺到終于擺脫了父母、兄長、老師的某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在青年時代總是依稀猶在的;
對于領導和組織,似乎更貼近了,卻又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存在,你成了社會結構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點;
因此,你在熱鬧中品嘗了有生以來真正的孤立無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強大集于一身。
于是,青年時代的多元體驗也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和選擇。
中年人的堅守,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難以言表,他們變得似乎已經沒有頂在腦門上的觀點。
他們知道,只要堅守著自身的人格原則,很多看似對立的觀點都可相容相依,一一點化成合理的存在。
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對峙消解了,早年的對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敵人也沒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顧在自己身邊。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態(tài)有更大的危害。
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記了自己的年齡。
一會兒要別人像對待青年那樣關愛自己,一會兒又要別人像對待老人那樣尊敬自己,他永遠生活在中年之外的兩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齡里落腳。
明明一個大男人卻不能對任何稍稍大一點的問題作出決定,頻頻找領導傾訴衷腸,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遠遠的,不敢負一點責任。
在家里,他們訓斥孩子就像頑童吵架,沒有一點身為人父的慈愛和莊重;
對妻子,他們也會輕易地傾泄出自己的精神垃圾來釀造痛苦,全然忘卻自己是這座好不容易建造起來的情感樓宇的頂梁柱。
甚至對年邁的父母,他們也會賭氣慪氣,極不公平地傷害著生命傳代系統(tǒng)中已經走向衰弱的身影。
這也算中年人嗎?
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如今天天節(jié)衣縮食、不茍言笑、忍氣吞聲,都是在爭取著一個有尊嚴、有資財、有自由的老年。
但是,我們無數次看到了,一個窩囊的中年抵達不到一個歡快的老年。這正像江河,一個渾濁的上段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段。
習慣了郁悶的,只能延續(xù)郁悶;習慣了卑瑣的,只能保持卑瑣。
而且,由于暮色蒼茫間的體力不支、友朋散失,郁悶只能更加郁悶,卑瑣只能更加卑瑣。
只有在中年樹起獨立的桅桿,揚起高高的白帆,唱出響亮的歌聲,才會有好風為你鼓勁,群鷗為你引路,找到一個個都在歡迎你的安靜港灣,供你細細選擇。(轉自網絡)
下一篇:一個領導者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