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8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前面有什么樣的命運在等待自己,雖然不清楚,但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嗎?
01、中國明代的《陰騭錄》記載了作者袁了凡的一則故事。
袁了凡原名袁學海,出生于醫生世家,幼年喪父,由母親一手培養成人。
他13歲時,準備學習醫術,繼承祖業。某日,有一白發老人來訪,自稱是奉天命來向學海傳授“易經”真髓。
老人對學海的母親說道,你或許要這孩子將來當醫生,但他不會走這條路,長大后他會參加科舉考試,會中榜、做官。老人還就學海的命運作了種種預言。
后來,學海的人生果然完全像老人預言的一樣。當上地方長官后不久,學海就去拜訪當地的禪寺。那兒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叫云谷禪師。
02、云谷禪師同學海一起坐禪時,見學海神定氣閑,無思無念,禪師非常佩服,問道:“你打坐時如此毫無雜念,究竟曾在何處修道?”
學海答道:“自己并無特別的修行經歷,至于禪師問到為什么打坐時如此毫無雜念,我想起了一件事。”于是學海說了少年時代遇到白發老人的事情。
“我至今的人生一如那老人所言,年齡不大已當了官,結了婚卻沒有孩子,到53歲我就要死了,這就是我的命運。我對將來不抱奢望,只想按照命運的安排,淡淡地度過自己這一生。我不再有什么煩惱,所以坐禪時沒有雜念妄想。”
聽到這話,云谷禪師的表情由柔和轉為嚴峻,斥責道:“我原以為你年紀這么輕,就有這么高的悟性,很了不起。但想不到你竟是一個笨蛋。”
“如那白發老人所言,人確有命運。但天下有像你一樣,完全順從命運度過人生的人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想好事、做好事,就會有好的結果;想壞事、做壞事,就會有壞的結果。人生中存在這樣的因果法則。運用這一法則,就可以改變命運。”
學海秉性耿直,聽禪師一席話,茅塞頓開,謝過禪師,回家就對夫人轉述了禪師的話,并說:“從今天起,就要盡我所能,想好事、做好事。”
夫人聽后也說:“既然你這么想,從今以后,咱倆就齊心協力。一起想好事、做好事吧。”
《陰騭錄》這部書寫到此,筆鋒一轉,已更名為“了凡”的學海對自己的兒子講完上述故事后,繼續說道:“兒子啊!你父親的人生就是這樣不可思議。自從聽了禪師關于因果法則的教導后,我和你母親一直努力,思善行善,結果白發老人所說的‘不可能出生’的你也出生了;說我只能活53歲,我現在已年過70,你看還這么硬朗。”
稻盛非常喜歡袁了凡的故事,從這個淺顯而寓意頗深的故事中,稻盛歸結出一種重要的人生觀: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非是由兩條法則組成,一條是命運的法則,另一條是因果報應的法則。只要堅持運用因果報應的法則,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朝好的方向轉變。
03、稻盛創建京瓷時只有27歲,一個新生的弱小的企業,資金、設備、客戶等資源都不足,處于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之中,同行業中有強大的競爭對手,自己又不懂經營,缺乏經驗。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
企業究竟能不能生存發展?怎樣做企業才能順利發展?怎樣做才能避免企業破產,避免員工因失業而流落街頭?怎樣做才能對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東們?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
在思考企業命運的同時,稻盛先生還不斷思考人生最基本的問題。
人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歷程中,有許多東西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決定的,還是上帝決定的,誰也說不清。
但每個人都背負著各自與生俱來的命運,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這一點似乎很難否定。
然而,如果說人完全受命運擺布,一輩子無所作為,這也不是事實。
超越個人意志、超越個人智力的命運,和個人企圖改變命運的努力,二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
未來難以卜算,甚至明天將會怎樣也無法確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稻盛先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并執著地追求問題的答案。
此時,稻盛先生讀到了安岡正篤寫的《命運和立命》一書,就是解說400多年前中國明代袁了凡所寫《陰騭錄》的一本書。
袁了凡的故事給了他一種啟示:“原來如此,人生原來是這樣的。前面有什么樣的命運在等待自己,雖然不清楚,但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嗎?”
稻盛畢業于理工科大學,從事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工作,信奉科學合理的思考方式,因此,對科學無法解釋的“命運和因果法則”,一直抱著一種矛盾的態度。同時,社會現實好像也并不符合因果報應的法則,所以很難從內心完全接受。
讀了袁了凡的故事,通過對各種社會現象以及對自己親身實踐的反復深入的思考,后來稻盛不僅相信了“命運和因果法則”,而且認為這才是人生、社會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則。
不僅自己的一切行為都遵循這一法則,而且不遺余力地把自己的見解告訴周圍的人們,希望在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與更多的人達成共識。(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