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在中國的企業當中,華為占據著數一數二的位置,它的崛起、它的發展、它的經營手法被無數企業家學習、效仿。
任正非曾說,“我認為,我最終還是要在世界上游走的,如果用一個籠子把我裝起來,我還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有人說:‘你是思想家,你出思想就行。’不到現場去,怎么能出思想呢?”
誠然,思想能夠影響這個世界,但觸動現實則需要實踐的力量。沒有一樣工作靠空想可以完成,這也正是大多數企業家的通病,太少到現場去。
市場中知名的商業大佬幾乎都是從業務一線做起來的,任正非背著交換機談客戶,馬云跑業務吃閉門羹,曹德旺對采購、財務、生產都門兒清……
工作現場有神靈
日本著名的律師團團長中坊公平曾對稻盛和夫說,處理案件的關鍵要點就是現場,“事件的關鍵全在現場,現場有神靈。”稻盛和夫非常贊同這句話,他認為做企業必須仔細觀察現場的狀況。
「具體說就是面對產品和現場,用眼睛去凝視,用耳朵去傾聽,用身體去貼近,用心靈去感受。這樣就能聽到神靈的聲音。現場和產品會發出輕言細語:“用這種辦法試試如何”,以此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啟示。」
工作現場有神靈。
稻盛和夫表示,領導人到現場也是敬業、樂業的表現,比如,為攻克難關,千方百計反復試驗仍不得要領,不斷碰壁,山窮水盡。然而,當認為要絕望時,事情才剛剛開始。暫且讓頭腦冷一冷,再次回到現場,重新觀察周圍的情況。
梁啟超先生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曾忠告年輕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
所謂事業,都是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心領神會的,這與智商高低無關,完全是沉浸、浸潤時間足夠火候才會明白的道理。
答案永遠在現場
在工作和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很多的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往往都是管理者沒有去感同身受的緣故。
稻盛和夫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在創業時候試做某個產品,當產品放在一千多度高溫的實驗爐里燒制的時候就會發生變形、翹起的情況,稻盛和夫很著急,就在外面盯著看,恨不得親自用手去按平整——這就給了他一個靈感,在燒制產品時候用重物壓著就解決了產品變形的問題。
工作就是這樣,是需要真誠地去對待的,如果你在工作當中遇到了什么難關,那么當你親自用眼去看,有耳去聽,用心去感受的時候,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會慢慢浮現出來。
所以,現場的內涵其實是真實,只有保持足夠的真實,我們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這點來說,只要找到了真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等于解決了一半。做企業,永遠不要忽略了對一線現場的重視。(轉自網絡)
上一篇:稻盛和夫:懷有感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