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人云:“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對諸多不快,我們需要的是過人的“耐心”。為人處世中,或語言沖撞,或言辭沖突,或見解差異,或親疏遠近,或厚此薄彼。這些均可用“耐心”的功夫一一化解!做事沒耐心之人,很難成功;唯有不厭其煩者,才能成大器!王陽明就是不厭其煩的成大器者!
01、耐心,能事半功倍
王陽明在求道之時主張“欲速則不達”,他認為一個人若是急于求成,就會忽略很多細節,學到的也僅僅是皮毛而已。
古時候有一位富家公子,想要學習馬術,一來他超有錢,二來他對賽馬之事很感興趣,于是拜了一位師父專心學習馬術。沒過多久他便基本掌握了騎馬技巧,并且能獨立馳騁了。
有一天,他向老師發出挑戰,想要比試一番,為此還特意買了匹上好的駿馬,從比賽一開始這位富家公子就想奪冠,于是不停地催趕馬兒,本以為自己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穩操勝券。但老師的馬兒反而跑得更快,最終折桂。
公子很納悶,便向老師請教馬術的秘訣。老師說:“賽馬不能只看表面的技術,只有達到人馬合一的狀態時,才能贏得冠軍。還有一點,就是你心里太想贏了,這反而讓自己跟馬兒之間沒有配合好,導致彼此的潛力被壓制,無法發揮出來。”
可見,當我們定好一個目標時,必須將自己調整到一個十分放松的狀態,這樣才能將內心的潛能激發出來,更好地實現目標。此外,還要培養過人的耐心,專注于某一件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02、耐心,能變為智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被強大的壓力逼迫時,他能夠迅速學到某種技能,而且掌握的很好,但他無法做到舉一反三,稍微有點變化,就會被影響。很明顯,人在外界壓力下學到的技能并不是自愿的,從而無法掌握精髓之處。 心理學家針對這樣的情況給予說明:當人類在學習某一技能時,大腦被反復刺激,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模式”。若他沒有被壓力所驅使,那么自愿通過學習而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比較靈活,在很多事情上都能運用自如,將所學與現實融會貫通,這也便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一旦他被某一動機驅使逼迫去學習,那么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比較固定,或許只能運用在這件事上,稍微變動便無法應對自如。 王陽明在學習兵法這件事上,就向世人清晰明了地闡述了這種“思維模式”。面對險境,他能淡定自若,從不自亂陣腳,并且能精準地找出適合的兵法來化險為夷。他的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著實讓人看見了“智慧”的光芒!
03、耐心,能成就自我
自古以來,兵法都比較高深,大部分人連看都看不懂,更別說在生活中運用自如了。為何青年時期才開始研習兵法的王陽明,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頓悟這門精深的學問呢?這是因為王陽明達到了“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
王陽明對兵法的研究不只是看懂,更是要融會貫通。據說,他在宴請賓客之時,也不忘用杯碗排列成陣形演習兵法,可見,他對兵法的研究不是刻意的,而是在日常中隨時隨地就能演習。日復一日,將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他便成為了兵法的專家。 王陽明認為,那些兵法的精髓絕不在死板的字眼里,而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要用心去領悟,去體會。不斷學習磨練之后,兵法知識也就爛熟在心里,融入到骨子里,滲透到血液里了。一旦有需要就能隨時拿出來用,這才是真正的“高人”! 戰國時期的趙括確實也研究兵法了,但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并未能讓自己理解兵法的精髓,一旦遇到突發情況,他無法隨機應變,因此僅僅是在“紙上談兵”而已。 實際上不只是學習、求道、騎馬、鉆研兵法需要耐心,任何事情沒了耐心還指望能做成嗎?沈從文曾說:“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過去卻很遠,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生活中的浮躁和焦急在所難免,能撫平這些毛躁的,往往就是你的那一點耐心。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有人嘲笑老奶奶的執著,但也有人敬佩老奶奶的耐心。實際上磨針只是一個隱喻,一種象征。它代表所有需要我們耐心堅持的大事、小事。它可能是一項工作,一次交談,一場戀愛,也可能是一場人生。而耐心,就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堅持的修行!
(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