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王陽明說:“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我們對外界的一切感知,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帶著怎樣的本心去看待萬物,萬物便呈現怎樣的狀態。
生命總是起起伏伏,坎坷不平,走過半生,才發現,人生最高級的狀態,不在一時的榮辱,而在于內心的豐盈。
1、看淡得失,放過自己
《遼史》有云:“得勿喜,失勿憂。”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見得失的過程,不必過于計較。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明代史學家談遷,從小勤學好問,喜歡讀書,立志編寫出一部記錄明代史實的書籍。
他用二十余年的時間,經過三番五次的修訂,終于在五十三歲時,完成了五百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國榷》的初稿。
他將書稿放入竹筐,準備拿去印制的前一晚,一位梁上君子來到他家,誤以為竹筐里有寶貝,將它偷走。
得知書稿遺失,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談遷一時難以接受。但一想到曾經的志向,他便放下得失,重新提筆,投入創作。
這一次,為了使史實更加準確,談遷走訪多地,進行實地考察,花費了四年時間,完成《國榷》第二稿。之后,又經過三年的補充和修訂,最終定稿。
談遷沒有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而是選擇重新執筆,細致考證史料,這才有了翔實可信的《國榷》流傳于世。
《浮生六記》中說: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何必計較得失。
患得患失終無果,不如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本不易,何苦為難自己。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將擁有視為命運的饋贈,將失去看作生活的尋常。
看開看淡之后,人生自有一番天地。
2、放下執念,沉淀自己
禪宗里有一句話:佛不渡我我自渡,不為彼岸只為海。
人們往往為達到理想的彼岸,終日忙忙碌碌,費盡心神,殊不知,真正的彼岸,蘊藏在追求的過程之中。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日,一位僧人問禪師:“師父,以我的天資,開悟須待何時?”
禪師說:“十年。”
僧人不解:“若我努力禪修呢?”
禪師說:“二十年。”
僧人愈加迷惑:“若我不舍晝夜,一心苦修呢?”
禪師說:“你若這樣,開悟將遙遙無期。”
僧人驚訝地問:“師父,我已竭盡全力,為何沒有結果?”
禪師說:“如果你只在乎開悟的結果,又如何關注內心的修習?”
一味專注結果,不免易生急功近利之意,而忽視了內心的成長,得不償失。
人生好似提著一籃果子爬山,愈是惦記著山頂的風景,心中愈是不靜,步子愈是不穩,果子難免跌落在地,又不得不重新拾起。
在這番往復之間,果子亦沾滿灰塵,興許還因著急而遺落幾顆,身心也不免疲憊。
即便在日落前匆忙爬上山頂,果子只剩寥寥數顆,人也平添些許狼狽,眼前的風景,已不是心中的風景。
佛曰:執著于一念,將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我們不妨在路上,拋下執念,沉淀自我,用心去觸摸世界,不知不覺間,自會領悟人生的美妙。
漫漫人生路,我們更應該在意的,是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
3、豐盈內心,成就自己
《小窗幽記》中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為人處事,應心境平和,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尋常,看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在。
當代文學大師木心先生,出生于烏鎮,自小錦衣玉食,但他不愛錢財,偏愛讀書。
作家茅盾是木心遠親,藏書萬冊。1937年,烏鎮被日軍攻陷,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恐懼,唯獨木心一頭扎進書里,忘我地閱讀。
冬天,木心獨居莫干山,沒有電,他便點上蠟燭,披上棉被,不分晝夜地創作。
與大多數人一樣,木心的人生,未能逃避坎坷,他經歷了三次牢獄之災。
第一次,木心因誣陷入獄,期間,母親病逝;第二次,木心的手指被折斷三根,飽嘗錐心之痛。
五十歲時,木心第三次入獄,人們以為他熬不過去,但木心活了下來,還活得怡然自得。
出獄那天,木心穿著大衣,戴著禮帽,皮鞋擦得锃亮,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
三次無妄之災,對普通人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木心能夠處變不驚,沒有戾氣,得益于他強大的內心。
正如《菜根譚》里說: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座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內心豐盛,胸懷就如碧空大海般寬廣,生活便如神仙逍遙般自在。
人世蒼茫,高低起伏,沒有誰可以一生順遂。
內心豐盈之人,風霜雪雨皆是過往云煙。沒有住所,以天為蓋,沒有臥榻,以地為廬,絲毫不會動搖前行的腳步。
人生多風雨,真正的智者,懂得豐盈內心,在風雨中成就自己。(轉自網絡)
上一篇:干凈,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