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6來源:趙云經理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出自《紅樓夢》,講述的是一個“貪”字。明明已經積攢了很多錢財,明明這輩子已經有了數不盡的榮華,但是依然止不住內心的貪婪。直到眼前沒有路了,才突然醒悟,想要回頭,但是已經晚了。
《紅樓夢》中,四大家族的滅亡都和“貪”有極大的聯系,如果稍加節制,也不至于落得一個“樹倒猢猻散”的下場。
人生百年,知足者富。止住內心的貪婪,學會享受精神的樂趣,擺脫外物的依賴。唯有如此,人生才能安樂長足。
本文選用稻盛先生《思維方式》、《活法》等著作中相關的解讀,匯編成文分享給您,希望您品讀后能從中受益。
一、知足常樂
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充裕,如果無限度地追求欲望,就會感覺不足,心中就會充斥著不滿,就無法感受到幸福。
相反,即便是在物質匱乏、一貧如洗的狀態下,如果具備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說,幸福與否,是由人的心靈狀態決定的。“滿足了這些條件就能幸福”,世上沒有這種普遍性的標準。
在臨死時,能夠感覺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這種能夠感覺到幸福的心靈,才是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靈”,就絕不會有幸福。
那么,要塑造這種美好的心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據說人有 108 種煩惱,釋迦牟尼說,這些煩惱是陷人類于痛苦的元兇。這些煩惱中,最厲害的有三種,就是“欲望”“愚癡”“惱怒”,被稱為“三毒”。
我們人類是在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別人過更好的生活,想輕松賺錢,想盡快出人頭地。
這種物欲和名譽欲,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果這些欲望無法實現,就會轉為惱怒:“為什么事不如意?”惱怒之余,就會對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隨時隨地都會被這樣的煩惱所支配。但是,人要聽任“三毒”擺布,就會患得患失,就會內心不安,就會極度怨恨……漸漸地,就離幸福越來越遠。
二、抑制利己心,抑制煩惱
釋迦摩尼用這樣的一個故事來形容人的貪欲,描繪人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據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得知這個故事后大為驚嘆而且非常佩服。
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欲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深秋時節某一天,在落葉和寒風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趕路回家。走到某處突然低頭一看,腳下一片白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瞧,竟是人骨。
此處怎么會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顧往前奔走,抬頭看時,迎面走來一只體格巨大的老虎,咆哮著向他逼近。旅人直驚得魂飛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來是老虎吃剩的殘物。”
他急忙掉頭逃命,然而慌不擇路,一陣猛跑竟然跑上了懸崖峭壁,前無去路,后有猛虎,陷入進退維谷之地。
看看四周,在懸崖上有一棵松樹,他趕忙爬了上去,但老虎是貓科動物,它張開駭人的巨爪,也開始爬樹。
“今天我命休矣!”正當他萬念俱灰時,忽然看見往下垂著的一根藤條,別無選擇,他順著藤條往下滑去,那藤條卻不著底,旅人被懸在半空之中。
下面是狂風巨浪、怒濤翻滾的大海。上面的老虎雖然無法順著藤條爬下來,卻仍伸著舌頭、流著口水盯著他,正所謂“虎視眈眈”。
正想喘一口氣,考慮接下來怎么辦時,忽聽到上方有窸窣之聲,定睛一看,黑白兩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條的根部。
藤條一旦被鼠牙咬斷,旅人就會落入海中。命懸一線之際,旅人拼命搖晃藤條,想將老鼠趕跑。搖擺之下,有濕漉漉、暖烘烘的液體落到他臉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
原來藤條根部有一蜂巢,一經搖動,蜂蜜就掉落下來。
舔著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了起來,以致忘記了藤條還在被老鼠不停地啃食,忘情地享用起了美味的蜂蜜。
但是,就在下方的海面上,狂風巨浪中出現紅、黑、青三條巨龍,正等著他掉下去后一飽口福。旅人不敢往下看,只敢向上看著蜂巢,不停地搖晃藤條,舔食落下的蜂蜜。
釋迦牟尼說:“這就是我們人的本性。”大家聽了可能會覺得好笑,但這正是我們自己現在的樣子。
釋迦牟尼講的故事可以做如下解釋。
故事中的這個旅人,在寒冷的秋風中,單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如此,不管曾經有過多少朋友,但人生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的旅程。出生時是一個人,死去時也是一個人。
在這里,老虎暗喻的是無常,意味著死亡。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死亡的威脅,死這只老虎的陰影時刻追逐我們。所以,人會嘗試各種保健方法,拜托醫生看病,或是皈依宗教,用盡各種方法逃避死亡。
好不容易爬上的松樹,指的是迄今為止積累的地位和財產。但即便是有了這些,死亡也會毫不留情地到來,在這一點上,地位和財產沒有任何用處。
但人卻拼命抓住松樹上垂下的藤條,吊在半空。這就是人的真實姿態。啃食藤條根部的白黑兩鼠表示白晝和黑夜。也就是日夜交替,時間流逝,生命終將結束。
下面的三條龍中,紅龍比喻“惱怒”,黑龍比喻“欲望”,青龍比喻“愚癡”。惱怒、貪欲、愚癡這“三毒”糟蹋著我們的人生,但這“三毒”卻是由我們的心制造出來的。
從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單獨走完全程。這個過程中,不僅時刻受到死亡的威脅,也時常受到源自我們內心“三毒”的威脅。所以,釋迦牟尼倡導持戒(持有道德規范,并努力實踐),告訴我們必須抑制利己心,抑制煩惱。當然,利己心和煩惱,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與此同時,它們有劇毒,讓人陷于痛苦,甚至斷送人的一生。這樣的利己心和煩惱,是把我們引向不幸、毀滅我們人生的元兇。
但另一方面,人類原本也具備美好的根性,它與煩惱處于對立的位置。比如樂于助人,為他人盡力就能感覺到喜悅等。
這種美好的心靈,每個人都具備。但當煩惱過多時,這樣的美好心靈就不容易呈現出來。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擺脫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控制它們,抑制他們。這樣的話,美好的心靈就自然會呈現出來。
為此,釋迦牟尼告訴我們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養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靈,這才是重要的。釋迦牟尼教導我們,不要貪得無厭,不要怒火中燒,不要牢騷滿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顆仁厚充裕的心靈。
每天帶著知足之心、感謝之心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就能變得豐富多彩,幸福美好。
三、從知足中奮發
對企業發展來說“知足”不是“安于現狀”,而是要足夠了解自己,同時還要足夠地了解競爭對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足常樂”。
從人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角度來講,任何人工作最起碼的要求就是有一個理想的物質回報。但在這一回報要求上,要明確一定的度,要把自身物質要求與自身工作貢獻以及付出的努力結合在一起。不要盲目攀比,不要站在這山看那山高,要正確審視自我,保持平和之心。
讓事業永續的秘訣在于知足的基礎上再求發展。
京瓷的發展,以及后來京瓷并購的其他企業都能取得長遠發展,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經營中秉持了在知足的基礎上再求發展。
很多企業過于關注宏偉規劃的藍圖,這種先定戰略,后求戰術的思維,很可能導致企業為實現戰略目標而盲目擴張。
有些企業家對利潤的追逐、對財富的渴望、對成功的期盼毫無節制、沒有止境,因而斷送了自己多年的經營成果,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老子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說:知道滿足者不會遭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者不會導致失敗,這是長久治安之道。
上一篇:曾國藩: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