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4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底線,是做人的基礎,是為人處世的關鍵。
只有守住內心的閘門,才不會輕易被外界所影響,始終守住內心的善良。
守住底線,不僅僅是知道該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明白不該做哪些事。
本文以“堅守底線”為主題,結合稻盛先生著作《活法》《企業家精神》《堅守底線》《心與活法》《活法叁》中的內容匯編成文,希望您品讀完后能從中收益:一、決不隨波逐流,堅守底線
認真確立基于原理原則的哲學,按這種哲學辦,就能促使事業成功,給人生帶來碩果。
但這過程絕非輕松愉快。依哲學行事需要律己,需要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中間伴隨著許多痛苦,有時會給自己帶來損失,要經歷一段苦難的路程。
面前有兩條路,選哪一條?
當你彷徨時,我勸你擺脫一己的私利,選擇那條“本來該走的路”,即使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勇敢地選擇“不圓滑”、“不得要領”的生存方式。
不過用長遠的目光看,正確的哲學指導下的行為,絕不會帶來損失,即使有一時的損失,后面必有回報,而且可以避免大錯。
舉例來說,現在日本還沒有完全擺脫泡沫經濟的陰影。當初,許多企業爭先恐后參與不動產投機。
只要將土地轉賣就能讓資產升值,預期行情還會上漲,從銀行貸來巨額資金,繼續投資不動產——許多企業都這么干。
房產只要持有就能升值,從經濟原則看,這未免可笑。這種違背原則的行為大行其道,被認為理所當然。
但是泡沫一旦破裂,可望增值的資產轉眼間變為負資產,不少企業落下一身債務。你是事后諸葛亮,泡沫破滅后才說風涼話——有人或許這么說。
然而,只要你懂得原理原則,只要你持有正確的哲學,不管出現什么潮流,你都能做出正確判斷。
當時,京瓷靠多年辛苦積累,已擁有巨額現金存款。許多人勸導我投資不動產。其中還有銀行的人,他們見我“不開竅”,還懇切地教我如何賺錢的奧秘。
但我認為,只把土地從左手轉到右手就能賺大錢,天下沒有那樣的好事。就算來錢,那也是不義之財,來得容易去得快。
因為我這么想,所以有關投資的建議一概回絕。
“只有額頭流汗,靠自己努力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我的信念就這么單純。這來自做人的正確的原理原則。
所以在巨額暴利的引誘面前,我能告誡自己“不起貪念”。我內心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由此可見,即使蒙受損失也必須遵循的哲學,明知吃苦也甘愿承受的覺悟——自己心中有沒有這種哲學和覺悟,這就是事業成功與否、人生幸福與否的分水嶺。
二、愛己,乃不善之最也
常有人問我:“公司到底是誰的?”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公司的意義就在于追求全體員工物、心兩面的幸福。”
接著我還會說:“公司的存在是為了客戶、交易對象、地區社會以及企業周圍所有相關的人。”
當然從商法上來講,公司是股東的。最近常有人主張“股東主權論”。他們認為:“公司是股東的,謀取股東利益才是公司的唯一目的。”
但是,京瓷從創業到現在,從來沒講過“公司的存在是為了股東”這樣的話。但這絕不意味著輕視股東。
如果有股東認為這是“豈有此理”來抱怨的話,我會對他們這樣解釋:“我想把公司做成讓員工們安心、讓員工們開心工作的企業,做成得到社會廣泛信賴和尊敬的優秀企業。這樣做的結果就能獲得優異的業績,從而提升公司的價值,這應該也是股東所期待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經營者首先有責任讓自己所率領的團隊獲得幸福。
常有這樣的情況,公司成功了,股票上市了,經營者就認為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才能。
“我成為富人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心安理得地獲取巨大的資本收益,這樣的人常有耳聞。但這就大錯特錯了。
得天獨厚、具備稀世才能的經營者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究竟為什么你會被授予這種才能?”
所謂才能,應該這樣考慮,是為了指引集團走向幸福,上天賦予領導人的資質。這種資質,沒有非給你不可的必然性,其實給別的人也行。
那么,被授予這種才能的人,就應該為社會為世人而運用這種才能,而不可以把才能只為自己所用。
要成為集團領袖的人物不可以把自己看得太重。只有把自己擱在一邊、優先考慮集團利益的人,才能充當經營者。
我所尊敬的同鄉大前輩西鄉隆盛在他的遺訓中說:“愛己,乃不善之最也。”
這是為建立明治維新政府竭盡全力的南洲,對當時醉心于私利自欲的領導人所發出的警示。同時,他還說了下面一段話:
“不惜命、不求名、不謀官位、不圖金錢的人物,不好對付。但不同此等人物患難與共,則國家大事難成也。”
“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只有能夠徹底拋棄私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這句話凝縮了最重要的思想。我堅信,領袖的必要條件就在于克己奉公。
三、把挫折與苦難當作考驗
人活著往往會受許多苦。有時,人遭受的艱辛甚至會令人不由自主地對神佛產生怨恨:憑什么只有我遭遇這些痛苦。
其實,苦難是磨煉靈魂的考驗。
我們應當把苦難當作神靈賜予的、為了塑造我們的心靈、磨煉我們的意志的考驗。
我們不能逃避,要直面苦難,不斷努力、精進,以此砥礪心志。
回顧自己的人生,我對此深有體會。
1955年,正值朝鮮戰爭結束后就業困難的時期,我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一家小絕緣瓷瓶廠就業。
然而,那家公司連年虧損,連月薪都不能按時發放,因此進公司不久,同期的新人一聚在一起就紛紛抱怨:“誰知道竟是這種破公司,趕緊辭職吧。”
但是,最后同期進公司的其他人全部離職,只有我一個人沒有走成,不得不留在那家公司繼續工作。
我整日唉聲嘆氣,常常一個人仰望夜空哀嘆:“為什么只有我遭遇這種命運。” 我12歲時得了肺結核,當時這種病被稱為“不治之癥”。
后來初中、大學入學考試以及就業考試都屢遭挫折,我在郁郁不得志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
然而,我面前唯一的道路就是留在瀕臨破產的公司工作。我別無選擇,只好改變自己的心態。
于是我痛下決心,開始埋頭工作,比任何人都努力,結果挫折不斷的人生竟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在那家就快要倒閉的公司的研究室里廢寢忘食,一心埋頭研發精密陶瓷,結果成功研發出新型精密陶瓷材料。
以此為契機,我創立了京瓷,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我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多災多難,但它正體現了“把挫折與苦難當作考驗,正面迎戰,真摯地反復努力”是如何重要。
一般人眼中的“不幸”,往往是打開命運之門的“幸運”。
如果當初在鼎鼎有名的大企業就業,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更不會有京瓷這家公司存在。
現在看來,能在人生的畫卷剛剛展開的時遭遇一點苦難,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
回顧過去,當父母說“千金難買少年苦”時,年少的我不以為然,反而頂撞道:“我看是千金難賣少年苦吧。”
還有,在剛剛工作時,我覺得自己陷入了人生谷底,一心只想擺脫不幸的命運,只想拼命掙扎求存。
如果當時我能懂得剛才告訴大家的人生真理,擁有理解這些真理的智慧,想必如今的人生將更加精彩。
四、不和對手玩弄權謀
充實和幸福都不是要花很多錢才能得到的東西。只需要一點芋頭和一杯酒,就能得到幸福。
當我們這樣做感到滿足,內心想著“這樣真好啊”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就會一下子明亮起來。
這和我們的事業是一樣的道理,對手可能會玩弄權謀......但是我們卻不能跟隨。
如此,盡管對方是一個壞人,我們也絕不能和他一樣,采用相同的方式與之對抗。
假設有個壞人,來到我們這里,花言巧語地想要騙錢。一般來說,大家一見面就會有感覺的。
“這個人有點奇怪吧”,或者是“他好像是想利用我吧”。
如果有這樣感覺的話,我們一開始就不要與他交往了,微笑著說:“謝謝,不用了。”不要再繼續聽他忽悠。
但如果這種時候,我們稍加搭話,對方可是精靈鬼,就會趁機說到輕松賺大錢的話題。
這樣的話,我們的投機心理搞不好就會作祟,想要按照他說的試一試。從這里開始,就要出問題了。
因為在這個瞬間,你已經和他一樣了。接下來,事情就會不斷進展,最后你會哭訴,“我被騙了”。
如果是我的話,一看到這樣的人,內心就會大致明白。和這樣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防人之心的話,就一定會違反傷害。
為了不被傷害,我們不能不防備。我們可能會中計,為了防備對方,想很多招數。
但是,我們去想這些招數,實際上就是污染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一定會和這樣的人斷絕來往,如果對方要求繼續見面,我就會說,“不,我很忙,實在抱歉”,最初堅辭。
跟隨這種人來往,只會讓自己的內心發生動搖,只會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污濁。
但是有太多人都會覺得,“我肯定不會上他的當”,希望從中占點便宜。
因為想著,“這家伙不是好人,想要利用我”,于是想著將計就計,事情就會變得越發復雜。
所以,不能和這種人交往,只要堅持不交往,對方就一定會放棄的。
五、無論人生還是事業,善良必須有邊界感
我曾說過,作為經營判斷的基準之一,有“大善”和“小善”之分。
朋友手頭緊,找上門求你幫忙,僅僅因為他來求你,你就同情他立刻出錢相助,表面上看你是幫了他,實際上是害了他,使這位不負責任的朋友變得更不負責任。
他之所以債臺高筑,原因在于做事馬虎,花錢大手大腳。如果你可憐他而借錢給他的話,反而會助長他馬虎和揮霍的壞習性。
遷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這是“小善”,你關愛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對,不僅會讓他越陷越深,也會讓自己深陷其中。
俗話說“孩子可愛也要讓他經風雨、見世面”。乍看起來,這種對孩子的“大善”近乎無情。
在需要作出判斷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斷的基準是“大善”還是“小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有一次,一位公司員工的父親遇到了困難,他們父子倆一起深夜來到我家。那時我剛四十出頭。
當時,我仔細地詢問了事情的原委,最終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伯父,我把錢借給您是會害您的。我也許不了解您現在困難到哪個地步,但我還是不能答應您。伯父,您要挺身接受您現在面臨的苦難,必須承擔得住才行。”
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自己有些冷酷,但是當時的決斷沒有錯。那位公司員工現在京瓷的海外營業部的優秀干部,他爸爸從那以后也重新振作了起來。
這讓我更對自己所做決定的正確性,深信不疑。
為了讓人生和讓經營更幸福、更出色,我們的善意必須帶有邊界感。
六、絕不見風使舵,始終依循正道
行正道一事無身份尊卑貴賤之分別,凡人皆須依循正道。
歷史上,中國的堯舜作為國之帝王,執掌國家政事,然而他們的本職卻是老師。
孔夫子自魯國始便得不到任何國家的任用,幾度遭遇艱難困苦,一生身份低微,然而遵循其教誨的弟子據說有三千人。
蹈行正道,并無身份貴賤之分,眾人平等,都要如此。倘若人人都能依正道而行,那社會必會更美好。
現實中,人們難以蹈行“正道”,其原因正在于不知道“什么是正道”。
所謂“正道”,具體說,便是為人處世的行為規范與基本道德——即,正義、公平、公正、誠實、謙虛、勇敢、努力、博愛、無私等;
也可解釋為幼年時父母老師訓導何為對何為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道德規范——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欺騙他人。
這些樸實無華的教誨正是“正道”。正道之理如此簡單明了、義不容辭,反倒被人們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但是,回顧我們的人生與事業,是否未曾嚴守規范,卻見風使舵,或隨波逐流,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
當鼓足勇氣堅持正確之道時,大多人都會畏縮不前,在心里暗自盤算:“這種場合鼓足勇氣據理力爭,會對我不利吧!”于是曲意逢迎;
或者周圍有人說:“你這么古板和嚴厲,大家都跟著遭殃,何必呢?不如通融一下,臨機應對。”
從而舍棄信念,做出妥協。這正是現代社會各類弊病的癥結之所在。
為了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應重新審視“依循正道”的重要性,將此銘刻于心、身體力行。
確立這種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念比嚴守律法更為重要。
七、“特認真”是我的信條
“出家修行之后,希望你回歸世俗社會,把釋迦的教誨運用到實業界,為社會作貢獻,這是你這個人的本分,也是佛道。”
這是擔雪法師的話。遵照他的教誨,我現在仍然忙于各種雜務,除此之外還積極參與多項社會貢獻活動。同時,作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每天清晨都要誦經。
正如前面所述,我走的“佛道”,就是置身在現實社會,不斷向人們訴說:
“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培育一顆充滿慈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靈,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為社會為世人盡力,磨煉自己的靈魂。”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裕,卻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富裕,許多人似乎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現在我們必須直面“人為什么活著”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不知饜足,無限度地擴展欲望,追逐財產、地位和名譽,這是人的本性。但這類東西無論占有多少也不會滿足,而且也不可能帶往另一個世界。
而不會消滅、能夠帶走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靈魂”。我們會帶著靈魂開始新的征程。
如果是這樣,那么帶著“比出生時略為美好、略為高貴的靈魂死去”,這就是人生的目的。我是這么想的。
那么,為了磨煉靈魂,具體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特別的修煉,重要的就是每天都勤奮地工作,也就是釋迦所說的“精進”。
勞動絕不僅僅是獲得生活食糧的手段,勞動是戰勝欲望、磨煉心志、提升人格的崇高行為。
工作現場就是精神修煉的場所,每天全神貫注、拼命工作,就是磨煉靈魂的修行。
“每天都必須特別認真地生活。”
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采取真摯的、冠以“特別”二字的認真態度,這種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讓人生好轉,才能培育高尚的人格,才能把與生俱來的靈魂磨煉得更加美麗。(轉自網絡)
下一篇:狐貍的觀念(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