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明代思想家呂新吾
這種哲學“不是晦澀難懂的書桌上的學問,而是從經驗和實踐中產生的生動的哲學”。這些哲學看上去“像小學教室里貼的倫理或道德紀律方面的標語一樣”。
聰明的人往往對這樣的哲學一掃而過或視而不見,但那些不那么聰明的人卻極其珍視它,“不僅用腦筋理解,還要用靈魂領悟,使其變成血肉的一部分。”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明代思想家呂新吾。
換言之就是“人格、勇氣、能力”。
呂新吾希望居人之上者兼備以上三個資質。這三個資質如果按順序排列,就是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
謙虛、內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義的勇氣,或者不斷磨礪自己的慈悲之心——一言蔽之,就是他必須是保持“正確的生活方式”的人。
這就是中國古代所提倡的遠離“虛偽”、“自私”、“放縱”和“奢侈”的人生態度,也就是說,不能虛偽、不能有私心、不能我行我素、不能有奢侈之心。
在漫漫的宇宙歷史長河中,人生也許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我以為,就是在這一瞬間,將生命即將終結時的價值高于生命開始時的價值,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再進一步說,在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過程中,就有人的尊嚴,生的本質。
忽視自己而利于他人,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一旦產生這種利他之心,人類就能不受世間欲望的迷惑而生存。
而且,有了利他思想,煩惱的毒素才能消失,欲望的污穢才能被消除而顯露出“美麗的心靈”,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繪。
如果是遠離自己利益和欲望的美好愿望,那么愿望一定能夠實現,而且能夠持久實現。
我認為人類真正能衷心感到喜悅的是工作。也許有人反駁一個勁兒地工作枯燥無味,他們認為人生需要興趣和娛樂。
但是,所謂興趣和玩樂,只有在工作充實后才能體會得到。
工作不認真即使能夠在興趣和游玩的世界里得到快樂,那也只是暫時的快樂,一定不能體會到從心底涌現出來的喜悅。
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絕對不是游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
布施就是具備為世間為他人的利他之心。為他人謀利,對他人有憐憫之心。人需要經常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
通過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五個修養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宇宙的“智慧”,即參悟的境界。
那個時候,就可以靠近制約天地自然力大本理和掌管宇宙的真理,換言之就是釋迦牟尼所說的智慧。
勞動時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悅,在單純勞動中加進自己的創意技巧,使工作更愉快,不是被他人強制的“被動工作”,而是自己成為勞動行為主體。
把勞動當作只是為了獲取生活所需食糧的物質手段是錯誤的。
為家人工作、幫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誠、細小的利他行為一點點延展為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那樣的大規模的利他行為。
人類原本具備希望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什么的善良之心。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了“他人”的時候。
“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類”的利他精神——即謀求公共利益甚于私利的精神——曾經是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范。
“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類的工作是一個人最崇高的行為”。
為了不停留在低層次的利他上,重要的是養成更廣視角看事物,立足更大范圍對待自己的個人行為。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并非罪惡。但是,方法必須是符合人道的。
并不是不管干什么,只要能賺錢就行,為了獲取利潤必須走正確的道路。“真商人須思客立則己立”。“動機善則事必成”。
為了能夠獲得一個精彩的人生,我們還需要明白“心態決定人生”這個重要的“真理”。
活躍于19世紀后半葉的美國啟蒙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特賴因(Ralph Waldo Trine)曾經說過,“任何思想都可以成為一種力量,而且還能夠吸引來與之共鳴的其他思想。”
當我們心存善念時,以此將化為一股善的力量,并給我們帶來善的結果。但是,如若我們心存邪念,那么這又同樣會變成惡的力量,并為我們招致惡果。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的一點就是,自己心中究竟究竟是是怎樣的一種“念頭”?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那么我們就必須以善念為人生之本。
但是,善念又為什么能夠給我們帶來善果呢?
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原本就充滿了善意。之所以說這個宇宙充滿了善意,是因為在我們我們這個宇宙之中,到處都洋溢著令萬物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美好意念。
只要我們相信并共有這種美好意念,并能夠與這股充滿關愛的宇宙意志的脈動合拍,那么我們將必然收獲到與之匹配的回報。
正如“有舍就有得”和“好心有好報”這些老話說的一樣,關愛具有偉大的力量,今天你付出去的一份愛心,最終必然又會回饋回來,給你自己也帶來幸福。
那么我們又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充滿美好的善念呢?
當然,如果我們不是圣賢之士的話,想要讓自己的內心都為善念所填滿確實是一件絕難辦到的事情。
作為凡夫俗子,只要生活在這個世間,也必然會擁有欲望,惱怒和愚癡。
但是我們又不能任由這些惡念為所欲為,而必須努力遏制惡念,盡一切可能激發自身內心的善念。
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發生下去,我們心中善念的力量就必然會逐日增長,并最終轉化為實際的外在行動,因此,我們就必須時時進行自審自問,持之以恒地化解消除存于心中的惡念。
或許有人會對此產生懷疑:“如果真要像你說的這樣一個徹底的好心人的話,那又如何才能夠讓我們在這個冷酷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善念本身其實就擁有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
20世紀初期的英國著名啟蒙思想家詹姆斯·埃倫(James Allen)曾經說過:
“心術不正的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涉足的領域,心靈純潔的人隨意踏入就輕易獲勝。原因是,心靈純潔的人總是神定氣閑,他們總是以更為明確,更客觀的目的意識來引導自己能量發揮的方向。”
人生正是這樣,我們每個個人都需要盡一切可能讓內心的“念頭”純粹而又充滿善意。
當心存美好善良之念時,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我們的人生將注定會美好而又充實。(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