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作為人,何謂正確哲學的根本就在于“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騙人”“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是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
時間:2024-05-03來源:企業(yè)管理智庫
在今天這一天中,最低限度是必須向前跨進一步,今天比昨天,哪怕只是一厘米,也要向前推進。——稻盛和夫
>>>> 01作為人,何謂正確
哲學的根本就在于“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
“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騙人”“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是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樸實的道德觀。
大家會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但實際上,恐怕沒有人百分之百地實踐了這些道德觀吧。
不斷地用“作為人,何謂正確”來捫心自問,拿出勇氣,把正確的事情貫徹到底。這一點非常重要。
導致人類成功的是一顆好心,這顆好心用“愛”“真誠”及“和諧”這些詞匯來表達。
我們?nèi)祟愒陟`魂深處本來就擁有這樣的好心。
所謂愛之心,就是把別人的歡樂視為自己的歡樂;
所謂真誠之心,就是總想著為社會、為別人做些什么;
所謂和諧之心,就是不僅希望自己,同時也希望身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從愛、真誠及和諧之心中產(chǎn)生的思想,就是引導人們走向成功的基礎。
>>>> 02把利他之心作為判斷基準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犧牲自己,也要幫助他人”的利他心。
在做出某項決定的時候,哪怕夾雜些許私心,都會影響判斷的正確性,結(jié)果就會導致錯誤和失策。
如果大家都把對對方的關心和同情拋在腦后,而把“私”字放在首位,那么就得不到周圍人的幫助,工作也不可能順利推進。
而且,這樣的想法,會使團隊的道德衰退、活力減弱。
人心中都有希望滿足自己欲望的利己的一面。
一旦發(fā)生問題,人們往往不是檢討自己,而是責備別人。
受到別人的警告或指責,誰都會感到不舒服,會馬上為自己辯護:“那不可能!我沒有那種意圖。”
抑制這類情緒,首先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的話,就會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某些問題。
比如,有人批評:“企業(yè)員工有官僚氣。”
有人馬上會反駁:“我沒有。”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確確實實造成了社會對企業(yè)形象的負面印象。
我們要保持謙虛、坦誠之心,自我反省,努力塑造一個理想的企業(yè)。
有這種胸懷的人,就能坦誠接受別人的忠告,宛如干燥的沙地吸收水分一樣,吸收更多有益的東西,促進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 03要把事物簡單化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事物考慮得過于復雜。但是,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有必要把復雜現(xiàn)象簡單化。
把事情看得越簡單,就越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
例如,看起來很復雜的經(jīng)營,說到底,只不過是徹底追求“銷售最大化和經(jīng)費最小化”這樣一個簡單的原則而已。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會把事情想得過于復雜、過于困難,一定會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
只要不為表面的現(xiàn)象所迷惑,能把事物簡單化,我們就能夠依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做出正確的判斷。
心純見真,清澈純粹的心靈可以看見真相。在充滿利己的心中,只會看到復雜的事物和現(xiàn)象。
比如一事當前,先問自己可獲得多少好處,這種自私的欲望,會使最單純的問題變得復雜起來。
我們總想讓別人看好自己,這也是一種利己的動機,它往往會模糊問題的焦點,延遲問題的解決。
我們應該努力保持一顆純潔的心,才能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來觀察和認識事物。在被利己欲望弄得混濁的心里,再簡單的問題看起來也非常復雜。
如實觀察事實,即使自我犧牲,也要貫徹真理,有這種覺悟,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