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來源:趙云經理
做好定位,讓客戶將產品加入購物清單
面對一個陌生品牌,顧客本能地會想一些問題: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見得?
你說出七個優點、八個特點,顧客永遠是懷疑的,因為顧客對商家的自吹自擂是有防備心的,他心里有一個潛臺詞“何以見得?”
回答這三個問題,可以從這三個方向來考慮:
1.品類——顧客標準;
2.定位——競爭導向;
3.信任狀——符合顧客的心智規律。
1.你是什么?——明確品類,高效對接顧客需求
很多品牌是不明確品類的,無印良品是干啥的?你能一下子答出來嗎?
優衣庫呢?我們都知道它是賣衣服的。無印良品什么都賣,優衣庫只賣衣服,優衣庫反而賣得多。為什么呢?因為無印良品沒有明確品類。
所以無印良品的心智預售能力不如優衣庫。如今優衣庫的老板已經成了日本的首富。也許你會說是不是優衣庫成立得早,所以規模大,但是其實無印良品比優衣庫成立早了四年。
海底撈火鍋,以前那么土,但“火鍋”明確了品類,就能對接顧客需求。顧客知道海底撈是干啥的,什么時候去。改成“一起嗨,海底撈”之后,對接需求的能力就下降了。這是大品牌犯的錯誤。
品類能不能完成心智預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進入客戶的購物清單。
有一種品類叫做弱勢品類,是指品類自身完成不了心智預售,這些品類就進不了客戶的購物清單。
也就是說,消費者出門前是沒有想到要購買的,總是現場沖動性購買。比如,你出門之前肯定想不到買雞蛋果,一定是看到之后覺得好奇,沒有吃過,買一些嘗嘗。
當然,有些能夠進入清單,但顧客不愿意為此記憶一個品牌,比如拖鞋、毛巾等等。你們家肯定有很多雙拖鞋,但你們家的拖鞋叫什么牌子?你記得嗎?還有膠水、指甲刀也是,去文具店看到就拿了,也不需要記住品牌。
顧客不會為弱勢品類一一記憶,最后怎么辦?
一是大品牌的延伸,比如都樂代表香蕉的品牌,如果它賣其他的水果,你覺得也不會差。二是由渠道品牌背書,比如百果園。
強勢品類恰恰相反,品類能夠完成心智預售,而且顧客期待專家品牌提供保障價值或者彰顯價值。
手機是絕對的強勢品類,我們要買一臺手機的任務很清晰,你會關注買什么牌子。因為買一個山寨牌子你都不好意思掏出來放在桌子上,只能永遠放在包里。
2.有何不同?——明確定位
明確定位是對顧客有意義的競爭性差異,標準是顧客不再追問:那又如何。
“恒大冰泉一處水源供全球”,這個廣告語對顧客沒有意義。
有的顧客甚至打趣說“深圳自來水廠供全球?”,還不如改成“每一瓶水都來自長白山”,好歹有點意義,長白山給人的感覺是林海雪原,水很純凈。
榮耀的廣告“是時候換雙鏡頭手機”,為什么要換?有什么好處?不知道。OPPO的廣告語是“前后雙攝拍人更美”好一點,會讓我覺得雙鏡頭有點立體感,更漂亮一點。
① 用顧客心智地圖尋找差異化定位
常用的工具叫做心智地圖,用來尋找差異化,也是在品類內部尋找機會。顧客心智地圖是同心圓結構,中心是品類,第二圈是各個競爭的品牌,最外圈是每一個品牌占據的定位。
有一種簡便的辦法是廣告考察法,如果過去的廣告是持之以恒地訴求一個概念,同時又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我們就可以認為它占據了這么一個定位。
在洗發水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品類,每一個活下來的品牌都有它自己差異化的定位。
比如飄柔是柔順;海飛絲是去屑;潘婷的廣告一直在說各種各樣神奇的營養成份;還有防脫發、黑發、草本等等。去屑這個特性非常重要,不止一個品牌搶它。
但是品牌之間又不能完全同質化,所以康王打出藥物去屑這一特性。
要思考,你的品牌有沒有什么差異化或者特性,占據了顧客的心智?
比如止癢,好像是沒有哪個品牌占據。不過,這時候你別欣喜若狂,以為還有一個沒有被占領的寶藏。
不是這樣的,還要分清這個需求的大小,你的品牌資源能力能不能做得出來,把這些都匹配上來才可以投入,才能占據這個定位。
② 差異化可歸結為不同的品類特性
所有的差異化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品類特性。
品類特性這個詞很抽象,分成物理特性和市場特性就清晰了,再往下分就更清晰。
a.物理特性
物理特性能夠影響顧客選擇的產品自身的使用價值。
有直接的物理特性,比如功能、性能、便捷。
還有一種是間接的物理特性,消費者會基于聯想,想象出它具有的優秀特點。
比如工藝,也許在產品中并不能區分工藝,但顧客認為某種工藝可以帶來某種看不見的更好的質量。我們總覺得手工面包比機器做得好,顧客覺得你花的時間多,用的工序多,就代表著更好的品質,大腦自動產生這些美好聯想。
還有產品的標準,我們總覺得歐洲標準就比國標強。當然Z世代更愛國了,覺得國家強大了,這類消費者可能感知又不一樣了。還有一些技術進步很快的品類,可能經常會說新一代,支撐新一代背后就是新技術、新設計、新模式。
b.市場特性
一線銷售人員的話術不僅僅是說物理特性。
比如賣酸奶,銷售人員會說我們的酸奶是上海賣得最好的酸奶,顧客覺得上海人很挑剔,一個酸奶能在上海賣得最好,他們自然也愿意嘗試一下。有的銷售甚至會說我們的酸奶是一個來自法國的品牌,顧客一聽覺得法國人可能做得更好。這都是能影響顧客選擇的市場表現,叫做市場特性。
市場特性可以分兩類:
一類是歷史已經無法更改的“身世類”,比如你是發明者或者發現者。奔馳就說自己是現代汽車的發明者,奧迪斯說自己是安全電梯的發明者。
發源地也很重要,因為發明地能夠調動顧客對某一個地區的認識,顧客認為這一個地區或者這個國家對某種東西特別擅長。
比如廣東的涼茶就比山東的涼茶聽起來地道一些。比如你是瑞士鐘表還是阿富汗的鐘表,聽起來就不一樣。
另外一個是“現狀類”。你說你是一次性筷子的發明者,我說我是全球最大的筷子供應商,你更愿意選擇第二個,因為一次性筷子的發明者技術含量太低了,沒什么技術含量。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供應商,你覺得它肯定做得好,才能夠被大家認可。
現狀類又分幾類:
第一種是是領先,比如全球領先、局部領先或前N強。
第二種是不說地位,說熱銷。排隊緊俏,現在一個單店只要排隊就能成為網紅店,排隊3小時馬上能成為話題。
第三種是專家,尤其是B2B的品牌,經常從專家起步。
第四種是受青睞,被特定人群和亞文化喜歡。比如江小白就是年輕人喜歡的白酒。
最后一種是價位。作為產品品牌,要慎重,尤其是低價位打性價比的,盡量不要從價位角度說,因為說出來就會處在鄙視鏈的底端。
比如有人說這是經濟型SUV,一聽不就是便宜嘛,那就沒面子。一定要把這種低價位、性價比換一種說法,比如換成“實用主義者的選擇”,就可以用消費理念來抵擋鄙視鏈。
當然,渠道品類是可以說自己性價比高的,因為渠道品類通常不需要彰顯價值,比如沃爾瑪就可以打“天天平價”。
3.何以見得?——提供信任狀
有兩家餐廳,一家門口排隊,一家門可羅雀,你去哪一個?過去我不信邪,曾經不想排隊就去人少的,結果去一次后悔一次。
特別是出去旅游時,去人少的地方一定是去一次后悔一次。現在有了大眾點評好一點,可以看到星級、評價,這就是信任狀。
信任狀是讓品牌定位顯得可信的事實和行為,又可以分成三大類:品牌的有效承諾、顧客自行驗證、可信第三方證明。
① 品牌的有效承諾
哪怕是擺地攤賣西瓜,都打出“先嘗后買,不甜不要錢。”
有時候企業也是可以拿來作為品牌信任狀的,比如互聯網金融變成人人喊打,信任急劇下降時,陸金所做了一個廣告“平安集團旗下金融企業”,你一下覺得陸金所不會跑路了,這是用企業聲望背書。
還有豪華的工廠、門店也能夠作為信任狀,甚至注冊資本規模都能夠作為信任狀。早些年看注冊資本10萬元跟注冊資本1億的,直接不是一個檔次的企業。
② 顧客自行驗證
產品本身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比如包裝是否精美。現場體驗和過往體驗也很重要,所謂好的產品力就是體驗。當然,不能把體驗絕對化,一個不知名的酒,你可以說這個酒真難喝,但你要說茅臺不好喝,別人會說“你還沒有學會喝,你要再適應一下”。
品牌的能見度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顧客常識不一定是事實,但是只要顧客相信就算數。比如,六個核桃說“經常用腦,就喝六個核桃”,中國人是信的,也會買單;但是美國人可能就不信。
還有類似現象。為什么會覺得周黑鴨是中高端的鴨脖品牌?除了產品本身,還有它開店的位置,都是機場、高鐵、購物中心,都是比較高端的場所,一出場就跟大品牌在一起,而其他品牌可能是開街邊店。
③ 可信第三方證明
一是其他顧客,比如典型顧客、成功案例、口碑。
To B的成功案例非常重要。百果園、奈雪的茶、茶顏悅色、小紅書是天圖投的,說了一大堆消費品品牌,總有一個是你聽說過的,如果一個都沒有聽說過,我只能打趣說“你是不是太老了。”
二是中立非顧客,比如新聞報道、導購品牌、KOL、 統計機構、資質/牌照 。顧客一般會認為新聞報道是中立的。
三是非中立非顧客,比如擔保/保險方、知名合作方、強媒介廣告、名人代言。顧客明知道你花錢了,但依然相信。比如經常有“某某保險公司質量承保”,知道你花了錢,但還是愿意相信。
知名的合作方、強媒介廣告、名人代言等,顧客也都相信,因為知道這些花錢很多,你騙我一個人是賺不了錢的,騙很多人就容易被發現。顧客相信名人一般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會為假冒偽劣代言。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名人不怎么愛惜羽毛,那是特例。
④ 打造立體信任狀
一個品牌名字后面代表著一個定位概念,我們需要環環相扣的信任狀。三大類信任狀構成了品牌的多維度立體信任狀。在協調一致的立體信任狀支持下,品牌定位才能被顧客充分信任,進入顧客心智。舉個例子:
百果園就打造了完整的三大類信任狀:
第一,品牌有效承諾:承諾不好吃“三無”退款(三無:無理由、無小票、無實物);
第二,顧客自行驗證:門店多,全國5000家門店,店面形象專業,進口水果很多;
第三,可信第三方證明:顧客覺得好吃的口碑,第三方發的獎狀
上一篇:企業管理者不會自省,談不上修養
下一篇:是不是優秀的管理者一眼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