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6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警世通言》里說: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走過半生才明白: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不是放縱,而是學會克制、收斂。
人生真正的醒悟,從“收斂自己”開始。
-01-收斂自己的脾氣
天啟六年,在得知努爾哈赤死訊后,袁崇煥派出了代表團,一為吊唁努爾哈赤,二為慶賀皇太極登基,三則打算和后金談談判。
自家父親在寧遠被袁崇煥打傷而死,袁竟然還派來代表團假惺惺地慰問。
然而皇太極忍了,他還用最高標準接待了袁崇煥的代表團。不僅好吃好喝伺候著,還費盡心思找好玩的,讓他們開開心心玩了一個多月,走的時候還又送馬又送羊,最后還滿臉笑容地與使者們揮手告別。
懂得暴力的人,是強壯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強大的。
每一次克制自己的情緒,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夠穩定情緒,不僅讓他人感到相處舒服,自己的人生也掌控的足夠舒心。 無論何時何地,留三分冷靜于心底,用七分理智去做事,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收斂脾氣,是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也是處世必不可少的修行。
-02-收斂心中的怨氣
王小波曾在書里寫道: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生活越過越糟糕,卻將一切歸咎于命運的不公,全然忘了自己遇事常常得過且過的將就。 活在抱怨聲中的人,是用負能量將自己包裹了起來,隔絕了生命中所有的好運。 怨氣不斷,日子只會是陰雨連綿,不見晴天。 “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所有的人生。” 其實很多時候,絆倒我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人生的路走向何方,都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 唯有將怨氣收起來,把心態調整好,讓內心住進陽光,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佳途徑。
-03-收斂做人的鋒芒
工作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指責、批評、否定時,或許會奮起反擊,恨不得懟得對方無言以對。
但一時的痛快過后,卻可能需要為此買單。
看似占了一時之先,卻讓別人下不來臺,其實是給自己找麻煩。
真正厲害的人,大多都將鋒芒藏了起來,并且戒掉了優越感。
多年前,紐約舉辦了一場文學聚會,邀請了多位知名作家。
聚會上,一位出過許多書的高產作家,不停向身邊人炫耀自己的作品數量之多。
過了一會兒,他注意到了一直坐在角落安靜吃東西的女士,于是便走過去問她:“你出過幾部作品?” 女士回答:“不多,我只寫了一本書。” 高產作家聽聞,立即燃起了優越感,隨后又帶著嘲諷的語氣問:“就只有一本書嗎?” 女士淡定的回答:“是的,我只寫了一本書。” 高產作家不依不饒想要繼續冷嘲熱諷:“那你說說書名是什么?” 女士淡淡說道:“《飄》。” 高產作家聽到這個答案,愣在了原地,他這才知道自己瞧不起的這個人,正是著名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越成熟,越懂得收斂鋒芒。那些寬容豁達的人,才是真的睿智。
-04-收斂糾正別人的欲望
人性上有一個弱點:
因為注意力的有限,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個實驗,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地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場面。
結果是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場面。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選擇性注意”。
這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行為和認知模式:
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進而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對的;
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認為別人錯了。
因此,我們認為的不容置辯的事實,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實。
一個智慧的人,他并不會屏蔽超出自己理解和認知的東西,會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注意吸收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和了解未知的事物。
沒有克制,自由便無從談起;沒有克制,更不可能追尋確定的方向。
唯有克制守心,才能卯足勁加力干,不斷創造人生一個個亮眼的成績。(轉自網絡)
下一篇:王勃八句話,最好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