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4來源:企業管理智庫
當心靈處于清澈純粹的狀態時,就會突然冒出不知來自何處的“智慧的語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好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
英國思想家詹姆斯·埃倫在其著作《原因與結果法則》一書中,做了以下論述:“有一種傾向,不管是眼前的目標,還是人生的目的,心靈純潔的人總是比心靈骯臟的人更容易達成。心靈骯臟的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涉足的領域,心靈純潔的人隨意踏入就輕易獲勝。”
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雖然頭腦并不聰明,也說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們以純粹的動機發起挑戰,不懈努力,持之以恒,順利完成了大家都認為難以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看到過這樣的人吧。
一方面,以清澈的心靈描繪的愿望,成功實現的概率很高,而且這個成功容易持續。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經營中,幸運經常會光顧,幸運會連續不斷。
另一方面,才華出眾的人絞盡腦汁制訂了縝密的計劃,卻不能順利推進。不管多好的計劃,如果其動機源于邪念,那么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這種成功也無法持續。
那么,凈化心靈、美化心靈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身于眼前應做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時,怨恨他人、憎惡他人的雜念就不會浮現。猶如禪僧坐禪一般,當下的心靈會變得純潔、美好。
為了磨煉心靈,我們沒有必要特地去坐禪,沒有必要居深山、擊瀑布。只要將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我聽過一位木匠和大學哲學老師的對話,這位木匠從事廟宇神社的修建工作長達數十年。他們的對話讓我深受啟發。
那位師傅小學畢業后就當了木工,從事廟宇神社的修建工作,后來成為工匠,成了木匠們的“頭兒”。他將自己的整個人生,全都奉獻給了這項事業。他的談話內容精彩,耐人尋味,絲毫不遜色于專業的哲學家。
數十年間,這位匠人與樹木相對,與樹木交流,活用其經驗和心得,為修造卓越的建筑傾注精力,一心一意。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在提升人格。
就像這樣,全力以赴,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做完美,這就是最好的心靈修行。通過每天的勞動,心靈自然得以磨煉,性情自然得以陶冶。
埋頭工作獲得的收獲不止于此。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靈就能得到凈化。我認為,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觸及事物的本質。
我把“Philosophy”作為做工作、度過人生的指針。所謂Philosophy就是“哲學”的意思,它就是指導我們設定目標、采取行動的思維方式,它也是我們的行為規范。
從京瓷開始,凡是在我參與經營的企業中,我要求全體員工都擁有相同的“哲學”,每年都努力將其銘刻于心,要求大家都根據哲學做出判斷、采取行動。
如果要問這個哲學是如何產生的,答案就是:這個哲學同樣產生于埋頭工作之中,產生于心靈凈化的過程之中。
在創辦京瓷之前,我在京都一家絕緣瓷瓶公司從事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那是一家很糟糕的企業,經營連續虧損、工資拖延發放已經司空見慣,研究設備也很缺乏。
但在當時,除了在既定的條件下投入新型陶瓷的研究開發工作,我別無出路。于是我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眼前的這項研究工作。
當我這樣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時,雜念從心中消失了,我甚至接近了“無我”的狀態。思想中的雜念從頭腦中被清除,心靈進入了純凈狀態。
當心靈處于清澈純粹的狀態時,就會突然冒出不知來自何處的“智慧的語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好的思維方式。
為了獲得卓越的成果,應該怎么做才好呢?應該抱著怎樣的心態面對每天的工作呢?似乎是在回應我心中的疑問和煩惱,作為答案的智慧的語言在心中閃現。
這樣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思考,我都記在了實驗用的筆記本上,這成了我的習慣。
從研究者變成經營者以后,我的這個習慣也沒有改變。我把每天在工作中獲得的體會,包括思考和語言,都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些從技術員時代開始記錄的筆記內容多樣,成為后來被稱為“京瓷哲學”的企業哲學的原型,支撐著京瓷公司的成長與發展。
自那時起,半個多世紀以來,就我而言,哲學就是在企業經營這片汪洋大海上航行的海圖,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指示正確方向的指南針。追根溯源,哲學也是“美好心靈”的產物。(轉自網絡)